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56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79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文章阐明黑格尔的"具体真理"是完全的唯心主义,但其又有合理的因素,即深刻地揭示了真理的具体性就在于它的辩证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明显的特点:真理是"多样性的统一";真理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真理是"对立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2.
自然美则是黑格尔美学体系的薄弱环节,他对自然美的态度是前后矛盾、摇摆不定的,对自然美本质的分析也存在明显的逻辑悖论。反思黑格尔的自然美观,无疑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他自然美论的缺失,也促使我们对自然美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3.
在柏拉图和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整体主义思想占有着重要地位,它们如何指导哲学家构建一个理想社会秩序,这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立足于柏拉图和黑格尔所处的时代背景,考察各自整体主义产生的渊源,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认为柏拉图和黑格尔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都尝试去构建各自的理想国,两者实现了历史的合拍。  相似文献   
104.
在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中,市民社会发生在伦理阶段中家庭解体之后。家庭的解体使伦理精神丧失,从而使个人的任性获得了自由,特殊性原则成为普遍的原则。市民社会是有限性和偶然性的领域,各种冲动、任性和情欲作为需要的形式充斥其中。因此,需要的体系就成了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值得我们给予其特殊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5.
黑格尔的名著《小逻辑》 ,是恩格斯推荐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读文本之一。学习《小逻辑》的目的 ,在于训练思维 ,培养创造性头脑。青年大学生学点《小逻辑》 ,对于提高认识能力 ,学好专业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6.
本文以卢梭和黑格尔为例,阐明对现代性的批判在这一传统内部即早有萌芽,故认为现代性的反思仅在20世纪才出现的看法,是太为天真,也是莫大的误解。  相似文献   
107.
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基础上,把美学的各种主要范畴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组织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他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把美和艺术的发展设计为一个内在包含的对立面的矛盾所形成的否定之否定(扬弃)的过程。因此,在他那里,最一般的美学范畴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丑等等是相互关联和矛盾转化的有机整体,而且与艺术的具体历史发展的阶段和形式相联系和相对应,形成了一个自在而自为的发展圆圈。这个美学范畴体系,不仅是德国古典美学范畴的集大成,而且也达到了近代西方美学的高峰。  相似文献   
108.
对于国家的哲学反思是黑格尔政治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以自由贯穿于法哲学的各个环节,黑格尔主张国家是具体自由的现实,自由的理念只有作为国家才是真实的。透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辩证性的逻辑运动过程,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统一个体独立性和普遍实体性的伦理精神。作为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的总体,国家是地上的神物;国家不是历史上的现象,而是关于客观精神的理念;国家统摄并高于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它们的真实基础。黑格尔的国家是理性与暴力的统一体,它是保守的、更是暴力的,具有集权主义的印痕。  相似文献   
109.
正义涉及的是对一切具体制度中人与人之间原初关系的构想,对它的讨论源远流长。本文力图通过双重区分——古典形态的正义构想和现代形态的正义构想、现代主体性的正义构想和现代交互主体性的正义构想,以此来确定黑格尔法哲学在诸正义理论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0.
被康德本人称为“道德形而上学”的伦理学是一种理性主义伦理学,因为其基本道德原则被说成是由“纯粹实践理性”颁布的。这种伦理学自问世起,就遭到了形形色色的批判。在德国哲学界,黑格尔、叔本华和马克斯·舍勒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和超越,构成了三条各具特色的超越之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黑格尔以其思辨理性取代了康德的抽象知性,由此沿着理性主义的方向超越了康德伦理学;叔本华把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即恻隐之心当作道德的基础,由此将康德的理性主义转换为一种非理性的情感主义;舍勒则试图立足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建立起一种先天的、质料的价值伦理学,这就从根本上超越了康德本人及其拥护者和批判者的共同预设:只有纯粹形式才是先天的,任何质料都是后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