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篇
民族学   21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50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256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村落因满足农户的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在家户制传统下,中国传统村落的自主性相对较低,但实质仍是共同体,形成了“国家—士绅—村落”三者互构的治理模式。自晚清现代性转型以来,村落先后经受了国家和市场力量的冲击,但并未解体,这从经验层面说明了村落共同体的功能不可替代。由此,虽然当前国家和市场对农民的影响日趋增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村落的终结,而是实现转型,从传统封闭自律的生产生活共同体走向现代开放自为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规避市场对村落的僭越,国家理应承担保护责任,但村落的未来仍取决于农民的主体实践。  相似文献   
122.
“城中村”的城市化特征及其问题分析——以广州为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伟文 《南方人口》2003,18(3):29-33
城市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也包括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城中村"是我国大城市扩张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城市化的一个阶段.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城中村"的出现,"城中村"土地、人口、经济、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问题所具有的城市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3.
张晓燕 《回族研究》2011,(3):108-114
从历史、空间与文化调适三个层面对云南东莲花村回族古民居进行个案研究,分析东莲花村回族古民居受伊斯兰文化、汉族文化、白族文化等多元文化影响而呈现出复合型文化特征,进而阐述回族文化在地方历史文化中所具有的包容性与调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4.
村落变迁:动力机制与意义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陕西三个村落的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村落变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村落变迁是由制度、市场与农业技术三大动力机制共同作用的;目前在陕西农村,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村落并且各自呈现不同的变迁状态。  相似文献   
125.
王青伟的《村庄秘史》以不同人物个体身份认同的艰难和失败的故事,呈现了乡村社会的颓败和崩溃,隐喻和折射了当下中国乡村社会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尴尬、失落处境及其所面临的严峻迫切的身份认同问题,体现了作者对乡村与城市、本土化与全球化以及中国与西方等关系问题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26.
江村研究是费孝通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剖麻雀法和回访研究法这两种重要的社区研究方法贯穿于费孝通的江村研究的始终。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这两种社区研究方法探讨的文章并不多见。因此在相关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通过结合费孝通的江村研究的相关文本,详细地分析这两种科学而实用的社区研究方法,以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7.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从村民对村务公开基本程序的合法性、形式的有效性、内容的真实性、结果的满意度等四方面的评价状况来考察和反映该制度存在的现实问题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可操作化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28.
赵晓峰 《学术界》2012,(6):232-236,264
陈柏峰的新著《乡村江湖》,以“混混”问题为切入点,引入区域比较的视角,使我们在中国农村的非均衡性中看到了村庄的极端重要性.从陈的研究中汲取经验,如何重塑村落社区的“公共性”,培育农民的社会自治能力,真正地“找回村庄”,是当前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9.
本文指出海南苗族什拱村民间音乐现状,显示出仪式音乐作为民间信仰的顽强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0.
从2008年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至今,已经有5年的时间。大学生"村官"因角色认知的价值取向和角色领悟的建构张力不同发生了群体分化,形成了四种不同的角色建构类型,分别是社会价值取向下的主动变革模式、社会价值取向下的被动适应模式、个人价值取向下的主动变革模式、个人价值取向下的被动适应模式,这四种模式下的大学生"村官"在角色建构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建构张力,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