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7篇
  免费   27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41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172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460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1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瞿林东 《回族研究》2006,1(2):25-40
白寿彝先生的学术思想集中表现为社会责任和理论追求;其成就反映在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民族史和宗教史等许多领域;他的学风和文风作为精神境界和表现形式,则深深地浸润着他的学术思想和史学成就。白先生是一位有广泛影响的史学家。探讨他的学术思想和史学成就,具有学术史的价值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52.
新旧世纪之交 ,人口素质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脑的十年”计划一经美国科学家提出 ,便立即得到许多国家科学家的热烈响应 ,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成为世界性的行动 ,使人口基本素质的提高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人口基本素质的提高之所以在人类生命演化与进步的进程发生革命性变革 ,是因为人类认识的本性及其能力的长足发展、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创造的有利科研条件和实现条件、人类实现健康长寿和拥有睿智、提高自身基本素质的强烈愿望和最大需要、国际间竞争的日益加剧使之必然。  相似文献   
753.
史论作为晋代史学的一种表现形式 ,展现了晋代史学发展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层面。无论是其撰述形式方面“总论”和历史评论专书的首创 ,还是内容方面关注现实、历史观念上多方向探索的理性思维精神等 ,都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由史论所折射出的以史为鉴、具有浓厚儒学色彩的史学思想则增强了晋代史论的时代特征。因此 ,晋代史论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54.
梁启超发掘出《史记》中的有关内容,为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服务。他以《史记》为记载文之典范,讲解作文之道,为白话文运动推波助澜。他对《史记》的阐发体现出经世致用的时代特点。学术方面,他的研究具宏观性质,虽然较粗略,但开风气之先,对后世的学人大有启迪。  相似文献   
75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从性质上说,是我国的政体,是社会主义的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实现形式。研究这一根本政治制度,需要从历史演进、现状特征、完善路径等多重维度入手。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历史演进过程。总体而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当然,目前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完善路径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56.
稳定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在新的历史时期,认真研究邓小平稳定观的历史渊源,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共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57.
20世纪上半叶,面对阿拉伯人的统一诉求,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美国媒体,结合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的刻板印象,将“泛阿拉伯主义”附会到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进而视其为西方文明的对立面。纳赛尔掌权后,美国媒体出于对埃及亲苏外交的敌视,纷纷指责埃及政府试图仰仗苏联支持,建立“阿拉伯帝国”。随着埃及(阿联)与苏联之间矛盾的加剧,美国舆论界仍继续敌视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认为纳赛尔建立“阿拉伯帝国”的“野心”虽然导致其与苏联的纷争,但仍是西方的威胁。美国人对纳赛尔的敌视,虽然伴有强烈的冷战心态,但他们频繁以“阿拉伯帝国”或“穆斯林帝国”的历史意象,比附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实践,实际上是对“东西对立”叙事模式的延续,反映出西方世界长久以来对“伊斯兰征服”的历史记忆,并连带着对中东地区整合倾向的担忧。  相似文献   
758.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extent of political judiciary in the transformed system of the Corporate State of Austria using the computational methods of a network approach. We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legal prosecution of the political opposition, namely of members of the Communist, Social Democratic and National Socialist parties based on Vienna as a case study. Based on over 1,800 court records from 1935 processed at the Viennese provincial courts, we evaluate the courts’ practice in contrast to the official legislature during the consolidated phase of the regime.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 whether the law was strategically utilized against specific groups (following the concept of Kirchheimer (1965)’s political lawsuit), and as in the more lenient version of Fraenkel (1927/1968)’s tendency justice, we analyze whether the law was disadvantageously interpreted for political partisanship up to a blatant breach of conduct.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with network science approaches, we identify patterns of political prosecution and structural predispositions for the sentencing of left- and right-wing groups of the political opposition. We can prove different practices of political judiciary and differentiate between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of Social Democrats, Communists and National Socialists in 1935 in Vienna. We identify specialized strategies to prosecute the political opposition, resulting in a clear bias against left-wing groups and a relative leniency in the conviction of National Socialists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charges in the courts’ actions. Using a multimodal network approach, we reveal key players and cooperation of judges and prosecutors which accounted for harsher sentences. We provide evidence that the system of control over the judiciary and over the political opposition was already crumbling in the Austrian capital in 1935, even before the “Anschluss” to NS-Germany in 1938.  相似文献   
759.
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及现实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创立之时,时人正在反思民国初政党政治的弊端。沽名钓誉、争权夺利成为当时政党的标识。在如此氛围中,陈独秀等早期共产党人具有了改造政党的自觉和努力,致力于将中国共产党打造成一支不同于旧式政党的新型政党。从理论指导来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自己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因此,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不为己谋利,不为己徇私。此价值立场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自己的最终衡量标准,敢于刀刃向内、向一切不利于实现人民利益言行作斗争的勇气和决心。从现实需要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及面临的险峻考验和危险,促使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保持革命的热情,加强自身建设,锻造坚固组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坚实的组织基础。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来看,自我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自我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到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得到很好的传承,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自我革命得到进一步强调,并得到充分实践与发展。以自我革命解决党内矛盾,成为中国共产党经常性的做法;以自我革命破除错误思想、路线、方针的影响,确立正确路线和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的关键一招。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自我革命史,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的自我革命实践中,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基本原则得以清晰起来:从性质上看,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内的思想斗争;从内容上看,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指出政治上、组织上、工作上的错误和缺点;从目的上看,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为了解决党内思想矛盾和分歧,达到团结统一;从保障上看,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开展离不开党内民主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760.
胡耀邦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从20世纪30年代在陕北初识毛泽东,历经难忘的抗大时光和革命岁月,到新中国成立后主政川北、投身青年团工作、整顿中国科学院,胡耀邦得到了毛泽东的关怀、教育和培养,并始终追随毛泽东的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