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03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290篇
民族学   9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351篇
丛书文集   920篇
理论方法论   1352篇
综合类   2084篇
社会学   2275篇
统计学   9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186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216篇
  2017年   231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358篇
  2013年   997篇
  2012年   594篇
  2011年   646篇
  2010年   475篇
  2009年   462篇
  2008年   448篇
  2007年   405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240篇
  2003年   244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The difficulty of making social choices seems to take on two forms: one that is related to both preferences and the method used in aggregating them and one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preferences only. In the former type the difficulty has to do with the discrepancies of outcomes resulting from various preference aggregation methods and the computation of winners in elections. Some approaches and results which take their motivation from the computability theory are discussed. The latter institution-free type of difficulty pertains to solution theory of the voting games. We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ous solution concepts, e.g. uncovered set, Banks set, Copeland winners. Finally rough sets are utilized in an effort to measure the difficulty of making social choices.  相似文献   
52.
David Gefen  Detmar W. Straub   《Omega》2004,32(6):1337
Reducing social uncertainty—understanding, predic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behavior of other people—is a central motivating force of human behavior. When rules and customs are not sufficient, people rely on trust and familiarity as primary mechanisms to reduce social uncertainty. The relative paucity of regulations and customs on the Internet makes consumer familiarity and trust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the case of e-Commerce. Yet the lack of an interpersonal exchange and the one-time nature of the typical business transaction on the Internet make this kind of consumer trust unique, because trust relates to other people and is nourished through interactions with them.This study validates a four-dimensional scale of trust in the context of e-Products and revalidates it in the context of e-Services. The study then shows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presence on these dimensions of this trust, especially benevolence, and its ultimate contribution to online purchase intentions.  相似文献   
53.
随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三农”问题研究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强,相关研究发展迅速且成果卓著,对此进行整体梳理,既有助于总结以往研究的经验,也有益于相关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文章以1991-2015年立项的3 375项“三农”问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其18 770篇成果论文为研究对象,对项目信息、成果论文、研究热点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计量分析,全面呈现中国“三农”问题近30年的发展与研究状况.研究表明,农民、新生代农民工、新农村等为“三农”问题的研究热点,有关农民、农民工的论文最受关注且被引频次最高.  相似文献   
54.
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一个历史性课题。 在近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不断衰败凋敝,这跟近百年来我国所选取的经济发展道路不无关系,更与人们对于“乡村冶和“乡村发展冶的认识紧密相关。 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人们简单地将“乡村冶与“农业冶、“乡村发展冶与“农业发展冶相提并论。 如果不能将乡村视为一个社会的概念,并着力乡村社会建设,即便在经济发展上用尽全力,也将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55.
作为典型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东亚各国在努力追求和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也特别注意城乡社会的均衡发展,先后推出了系统的乡村振兴社会政策。 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一般都是循着国别路径展开的,多注重研究中日韩等国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提出及实施,而没有从比较社会政策的视角展开总体性比较研究。 故结合东亚主要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变迁进程中乡村振兴的社会政策实践,展开总体性的比较研究,深入挖掘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分析解读政策文本的内涵,并注意政策文本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实现对东亚乡村振兴社会政策的总体性研究提炼,为当下正在展开的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6.
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2011—2012 年的基线调查数据,运用多层回归模型,通过分析社会照料对农村老年人家庭照料获得的影响,探讨家庭照料与社会照料的关系。 回归估计结果显示,个人层次上的年龄、居住状况、失能情况和社区层次上的老龄补贴、经济状况对农村老年人获得家庭照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代表社会照料的变量在统计上均不显著。 回归估计结果说明,社会照料并不能对缺位的家庭照料起到补充作用,更不会起到替代作用,两者呈现一种非此即彼的“无关系”。 文章的政策启示是,打破家庭照料与社会照料的壁垒,构建一个“流动”的老年照料体系。  相似文献   
57.
和谐社会的第一要义,是人民之间的纠纷得到及时解决,是具备充分有效机制使民间纠纷不至于恶化成灾。所谓和谐社会,就是利益有不同程度冲突的各色人或各类群体和平共处、相得益彰的社会,是纠纷得到及时的、制度化的解决的社会,是纠纷解决机制健全有效的社会。我们不能幻想消灭纠纷的"和谐社会"。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消除冲突或解决纠纷,而不是策划或利用人民之间的斗争。纠纷解决机制的第一要义不一定是全力保护纠纷双方争议的正当利益,而是为了防止纠纷"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恶性循环"。国家解决纠纷是纠纷解决的最后的、不得已的途径,社会解决纠纷才是纠纷解决的最主要途径。对社会或个人解决纠纷作用的尊重,归根结底是对个人自主自由或独立人格的尊重,是对民主和自治理念的尊重。  相似文献   
58.
"吃讲茶"是清代至民国时期长江流域的一种专门的解纷习俗。它的解纷模式属于不同于国家解决和个人解决的社会解决模式。这一模式以临时集会的形式,以茶馆为纠纷解决场所,以"中人"或茶客为解纷主体,将民间调解与民间审判有机结合。它所走的多元化解纷路线、它对民间和谐文化元素和民间公共舆论场所的利用等因素,对于矫正中国今天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的"诉讼单边主义"倾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9.
论司马迁的文献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丽真 《齐鲁学刊》2006,(1):117-121
司马迁的《史记》具有很高的文献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古文献的大量保存。包括集纳古籍,保存文献;辑佚古书,辨别真伪及对当代文献的保留三个方面。二是对古文献的考信态度。表现为以实地调查考信文献;对文献进行互考时,坚持采儒家文献;坚持“多闻阙疑”。三是以文献为基础的目录学成就。表现为创立发凡,方便检索以及重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相似文献   
60.
互文性新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都有互文性现象存在。文学艺术中的互文性是产生新意、形成对话的积极互文性。互文性对于文学艺术至关重要;科学中的互文性是精确转述他人原意、独白式的消极互文性,科学对自己的过去采取与文学艺术截然不同的态度,互文性对于科学来说无足轻重。互文性是一种意义于其中转换生成的函数关系(功能而非本体)。构成互文性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文本A、文本B和它们之间的互文性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