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0篇 |
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篇 |
民族学 | 38篇 |
人口学 | 7篇 |
丛书文集 | 161篇 |
理论方法论 | 29篇 |
综合类 | 431篇 |
社会学 | 26篇 |
统计学 | 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48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44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51篇 |
2006年 | 46篇 |
2005年 | 40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41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青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当中专门提到了历史唯物主义,而他所强调的,恰恰不是作为一种科学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说,那种仅仅被当作一种认识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论而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卢卡奇明确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功能变化”的命题,其意义在于: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论”,而且更重要的是批判资本主义、通过暴力革命来实现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武器”。 相似文献
52.
王晓玲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59-63
《史记》的语言艺术的研究是《史记》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清代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清人继承了宋明以来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并进行了开拓与深入。清代研究者把《史记》的语言艺术作为掌握其文学特质的起点,在精读、细读《史记》文本的基础上,重视字法、句法的研究,并进行了深入仔细地辨析与归纳。这些阐释使清代《史记》的语言研究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广地揭示了《史记》的文学艺术性。 相似文献
53.
战后20年文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战时8年文学"和"战后20年文学"的思路替代以往的"40年代文学"和"17年文学"的思路,能立足于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打通原先被分割成"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两种时期"文学间的内在联系。在战后东亚现代性曲折展开的背景下,1945年至60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学,构成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文学各有其流变脉络,战后香港文学在意识形态对峙中开始其文化个性和文学品格的寻求,战后台湾文学突破国民党政治高压,在文学思潮引发的文学传承和转换、创作多元典律的构建等方面呈现出影响中国文学整体格局的重要走脉,战后中国内地文学则开始了原旨意义的延安文学理想和激进实践的延安文学理想间的复杂纠结。这些流变恰恰呈现出战后中国文学的共同性,并从整体上构成了一个进入"民族新文学的自觉自立"前的过渡时期,其蕴含的丰富课题及其实践,初步形成了中国文学分合有致的多元格局;所提供的文学范式,则包含着民族新文学面临政治困境、经济转型、社会变革作出各种应对的历史经验。这种视野中的40年代至60年代的中国文学史,其丰富性和历史传承性,提供了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整合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54.
孙善春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3):114-119
<摄影小史>是本雅明对摄影艺术的论述;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又是本雅明艺术哲学与历史哲学的重要文本之一,有着深广的理论内容与历史意义.<摄影小史>区区万字,却凝聚着本雅明对摄影这一社会文化形式的全面深刻认识,对社会现实的思索与关心.以文本细读为基础,本论文力求突出本氏此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意识,以及强有力的历史视角.他的态度与方法无疑有助于我们对摄影与影像艺术进行历史哲学式的思考与批判,也为自己的理论建构与实际行动提供具有社会历史方向的契机与可能. 相似文献
55.
张云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4):1-7
从1937年冬至1940年,在以太行山为中心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几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像一道坚强的民族抗战的脊梁,傲然挺立于华北大地。在长期的持久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八路军129师成功地运用了游击战的战争艺术,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还创造了第一流的工作,特别是民主政权的建设方面树立了模范样板。129师太行山抗战的斗争史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一个缩影。其丰功伟业,早已载入了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光辉史册;其成功经验,不仅为时人赞叹,更为今人和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56.
宋文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在新时期之初,围绕着如何想象与阐释新时期这一新的历史叙述概念,主流话语与当时占据文坛主潮的伤痕、反思小说之间形成了极为默契的互动关系,伤痕、反思小说在相当程度上参与并推动了主流话语的建构,从而形成了当代文学史上一次文学与主流话语的高度融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创作与主流话语之间不存在分歧,对历史叙述问题的不同理解以及创作中出现的对主流历史叙事的偏离使刚刚建立的规范有了松动的迹象。 相似文献
57.
李中祥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1):85-88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大量的篇幅研究了工业史和商业史。这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哲学意蕴。主要说来,工业史和商业史的研究,是对现实的人的感性世界的关注,有别于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反映了单个人的不断解放程度;是唯物史观的确立,找到了科学理解人类历史活动的钥匙。 相似文献
58.
梅雪芹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关于中国环境史的兴起和学术渊源,中国学者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并形成了两类典型的叙述.在此基础上,值得进一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看待国外环境史的引入以及此前中国学界许多领域所涉及的相关研究对于当前中国环境史学科建构的意义.如果说,国外环境史成果为我们展示了构建环境史学科框架的蓝图,那么,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则为我们提供了建设中国环境史学科的基石和砖瓦.迄今,中国环境史学科大厦尚处于设计之中,其建设必将是一项巨大、艰辛的工程. 相似文献
59.
刘益梅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87-90
漫长的原始社会对于全部人类历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奠定了人类历史的开端和基础。原始社会的文化模式具有强烈的自在性和自然性。在原始社会,人类在总体上有了朦胧的类意识,而且这种类意识一开始就与宗教神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文章主要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的演变中探讨原始社会人们的精神觉醒历程。 相似文献
60.
“新边塞诗”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波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15-118
"边塞新诗"、"新边塞诗"和"西部诗歌"相互混淆,泛化且淡化了重点和特征,使得读者和作者都难以认知把握"新边塞诗";宏观视角、"大我胸襟"的主流性或意识形态性,也使得"新边塞诗"的景观和情思呈现出明显的单一性,制约着后来诗人的跟进和发挥;"新边塞诗"的书写内涵和书写方式,又与后起的诗歌潮流相悖,最终也就后继无人。这是"新边塞诗"淡出诗坛的根源,也是应该记取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