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2篇 |
免费 | 36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篇 |
民族学 | 5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78篇 |
理论方法论 | 25篇 |
综合类 | 830篇 |
社会学 | 6篇 |
统计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49篇 |
2012年 | 60篇 |
2011年 | 101篇 |
2010年 | 82篇 |
2009年 | 59篇 |
2008年 | 63篇 |
2007年 | 79篇 |
2006年 | 77篇 |
2005年 | 86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67篇 |
2002年 | 57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沈丹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109-111
从对季本诗经学著作《诗说解颐》的文本解读出发,通过对他的生平及著作的研究,分析探明其诗经学思想,揭示了明代诸多解读诗经著作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2.
许琰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30(4):65-68
《西昆酬唱集》是宋初杨亿编选的一部著名的唱和诗集,是"西昆体"的代表著作。本文从《西昆酬唱集》编选的外部条件、宋初唱和诗的大量创作与唱和集编辑蔚然成风的文化背景和编选者的主观目的等三个方面分析和讨论杨亿编选《西昆酬唱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3.
曲向红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当词学研究者指出宋词发展不断向诗文学习,表现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倾向时,他们所指的只是文人雅词.俗词虽然与雅词同属于抒情性文体,但在发展过程中却与叙事性俗文学样式民间说话等保持着亲近关系,并从中汲取营养,因此对于宋词尤其是俗词而言,以民间说话为词才是对其发展倾向的恰当概括.这主要从叙事、虚构以及俳谐手法等的学习上可见一斑.如果我们的研究仍然忽视俗词,不能打破对俗的偏见,那么就会忽略词坛半边的风景,更无法从整体上对宋词发展予以通观. 相似文献
64.
潘殊闲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
苏词研究是近世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有关苏轼词集的编刻整理累计有二十余种。由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的《苏轼全集校注.苏轼词集校注》,在参考传世苏词各重要版本和近期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苏轼词集作校勘、注释、编年、集评、辨疑等文献整理工作,在各个领域均进行了新的探索。撮其要者,在以下三个方面最为突出,这就是:意象词旨的深微探析、编年本事的精细考订、词语注释的准确追寻。 相似文献
65.
杨延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6):111-113
《毛诗》从史学角度解诗,依据世次来定诗之美刺,以史实阐释诗篇内容。作为史学家的吕祖谦将《毛诗》以史证诗的传统发扬光大,或以史解诗,或以诗证史,可以看出吕祖谦的宗毛倾向。 相似文献
66.
海波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6)
弘一法师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传奇人物,在律学、诗词、书画领域贡献至鉅.他直探佛教本源将信仰落实于实践,表现在生死观方面,他了悟佛教生死观的本质,突破明清以来追求死后世界的已经变异的世俗化的佛教生死观,以"了生脱死"为旨归,直指生命的超越;他外依于律学,精研行持,内归心于净土,以净土修行为证道途径;最终由安然离世实证了自己的生死观,成为后人的楷模. 相似文献
67.
张明华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3):114-120
农具诗产生于北宋,并且在当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北宋规模较大的农具诗创作主要有两次,其一是孙端、梅尧臣、王安石等人的组诗创作,其二是满执中与王令的组诗创作。北宋的农具诗中,吟咏水车的数量较多,诗中描摹水车形象、突显水车功用和引发对汉阴丈人的评价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代表了农具诗的基本特点。农具诗在北宋的产生和发展,跟"宋诗"的演化、中国咏物诗的发展以及"耕读传家"文化传统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北宋的农具诗不仅推动了"宋诗"的生活化,推动了后世农具诗的发展,即使对当代农具诗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8.
吉灵娟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8(5):118-123
文章以《惊梦》曲词为研究范本,探讨昆曲曲律与英诗格律之相通性。尽管昆曲曲词与英诗之语言载体迥异,但其艺术表现力之共性则为可译。昆曲曲词翻译原则在于昆曲曲词原文与译文实现“交际性对等”。该原则在《惊梦》部分曲词自译版本中得以体现与检验。 相似文献
69.
李江峰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70-74
群体研究具有个体研究不能取代的优点。晚唐五代诗格独特的著作群体对这一时期诗格独特风貌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著者身份的角度看,僧人是这一著作群体的主体,晚唐五代诗格显然受到佛教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理论特征;从著者诗风的角度考察,晚唐五代诗格作者多为苦吟诗人,作诗重推敲重磨炼,受其影响,晚唐五代诗格论诗也以句法、磨炼为中心。 相似文献
70.
唐爱明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24-29
章学诚对袁枚《随园诗话》有专论文章,态度激烈,语言犀利,研究专家多斥章学诚为卫道。本文对章批《随园诗话》进行了简略的考察,认为章学诚以《随园诗话》为中心的对袁枚的批评可谓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不是所谓简单的卫道也不是空言无依,网人入罪,而是袁枚在《随园诗话》及其著作和个人行为的具体揭示,也是章学诚文学观念的具体展现和文不空言的有为之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