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39篇 |
免费 | 33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62篇 |
民族学 | 18篇 |
人口学 | 113篇 |
丛书文集 | 195篇 |
理论方法论 | 55篇 |
综合类 | 591篇 |
社会学 | 187篇 |
统计学 | 5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52篇 |
2013年 | 104篇 |
2012年 | 54篇 |
2011年 | 81篇 |
2010年 | 65篇 |
2009年 | 80篇 |
2008年 | 105篇 |
2007年 | 77篇 |
2006年 | 99篇 |
2005年 | 101篇 |
2004年 | 83篇 |
2003年 | 79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53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4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庞飞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5):84-90
从魏晋到南北朝时期的审美对象存在着一个明晰的由"人"向"文"的转化过程,即由魏晋时期的以人物为美向南北朝时期的以文学为美的转化,这种转化表现在三个方面:在人物品评上,魏晋时期关注人物的言行与谈吐,南北朝时期更关注人物的文学才能;在审美标准上,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以"清"为美的标准转移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评论上来;在审美方法上,魏晋时期人物品藻的品第人物、论人物优劣以及直觉经验的品评方法均成为南北朝时期品第作品、比较作品高下的基本方法。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的发生并非是同步的,而是有着逻辑的和历史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992.
陈曦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07-110
《庄子》在历史上存在许多不同的解释,但同时又存在某些特别趋同进而影响通篇解释的现象,《人间世》"颜回适卫"情节就是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典型文本。对于孔子批评颜回"端而虚,勉而一"的理由,解释史未能认识到孔子是在揭示一种身心规律,遂导致了语境理解上的不连贯性,因而未能揭示庄子的务本方法论。 相似文献
993.
肖四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106-113
莎士比亚戏剧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基督教有一致之处:都视人为有罪的存在,都认为罪恶源于人的自由意志。但它又与基督教有本质的差异:基督教认为救赎要依赖神恩,而莎士比亚戏剧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力量。救赎观的不同,其根源在于它们对人的本质理解的差异。基督教从神学本体论出发,认为原罪是人的自由意志背离上帝的结果。而莎士比亚戏剧将罪恶看作是自由意志中的破坏力,尽管破坏力使人无法彻底自救,但自由意志中的内驱力可以使人在对自我有限性的触摸中,生发出对宇宙的敬畏感,获得人性的提升与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994.
美国旅行家盖洛在 2 0世纪初数次来华考察中国的人文地理 ,着重研究和考察了长江流域、长城、1 8行省省会和五大名山 ,对长城烽火台和嘉峪关以西的城墙有过重要的发现 ,并且用相机记录了处于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有关中国文化、民俗、社会各界人物和自然地理风景的大量图片资料 ,同时还收集了众多拓片、方志和通俗文学的文本。他的一系列著作和研究成果应该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995.
随着刊物评价机制的建立推行,源刊与文摘刊物的关系愈来愈紧密。翻检2000年至2005年间《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三大文摘刊物转载文科学报历史类文章可以发现三大文摘刊物载文的一些特点。分析、研究三大文摘刊物载文的这些特点,对于办好包括学报在内的各源刊,并进而推动各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6.
刘正球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22(4):60-63
通过对《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关于“经济暴政”的现象、根源以及消灭“经济暴政”、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和力量的思想的分析,揭示了“经济暴政”问题对马克思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及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97.
齐自琨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3):103-106
现代化在不同的场域和社会中都有其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共同点都是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寻找自我,认定自我,最终实现人的回归。而文化认同矛盾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使人不知道何为真正的自己,迷失在文化异化的世界。以生态为导向的人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共同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的建构,是真正实现人的回归的生态现代化,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998.
胡其图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2):93-95
公共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人力资源能力以及公共人力资源的作用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受到关注,政府也逐步认识到公共人力资源能力和素质对于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有着莫大的关系.如何提升公共人力资源的能力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公共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适合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体制的要求,本文主要阐述我国公共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所依据的基础理论,阐述我国公共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理论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99.
韩经超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3):85-88
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本身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推进国家政治公正建设的决定性力量.目前,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人权思想受传统习惯和旧的思维模式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国家政治公正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还须对我国人权发展的一些基本价值理念作出更具现代性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00.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什么是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如何拓展就业空间以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注重传统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积极推进城市化 ,是拓展就业空间、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