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89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339篇
社会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从影响中国传统园林自然审美趋向的庄子思想出发 ,分析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内在精神以及因此而展开的外显特征 ,达到物我相融意境的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精神。从而启示 2 1世纪的人类住居应是从物质享受升华到精神愉悦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02.
原型批评不是在意识的表层工作,即把特定的历史作品与特定的社会历史做直线性的联系,而是去挖掘作品中潜在的、人们意识不到’的又反复出现的东西。《雷雨》除具有高度的现实性、艺术性外,还有不易为人们觉察的原型主题、原型意象、原型结构,并在比较视野中构成了具有深厚历史纵深感和人主义关怀的原型世界,因而被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所接受,具有了世界性、永恒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3.
张亚南 《兰州学刊》2010,(5):202-204
干宝以史学家的身份写《搜神记》,使得小说与历史互相掺杂,增强了《搜神记》的真实性,同时《搜神记》一书也真实地保存了当时民间的一些古代礼仪习俗的资料,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作品的社会背景与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04.
作为思维方式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新的科学的社会发展模式,从哲学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也强调了社会发展问题上的诸多思维方式。只有以系统思维、和谐思维、动态思维、人本思维来指导社会发展,才能真正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5.
福建省立农学院诞生于抗战时期的战时省会永安的黄历村,在首任院长严家显先生的领导和推动下,形成了具有永恒价值意蕴和感召力量,至今为校友们津津乐道的"黄历精神",即"艰苦创业,坚忍不拔;勤学苦练,生动活泼;严谨治学,求实创新;尊师爱生,团结友爱",这种精神一直影响着福建农林大学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6.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秀品质,对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在继承民族精神传统内涵的同时,应根据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其进行现代化的解读和创新,从民族精神内涵中最具民族特点的五个方面进行价值新建构的探讨,使之成为既具有传统精髓又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7.
古代文学既具有历时性,又具有共时性,因此必须从这两个层面去构建其教学:一方面把文学还原在历史的场境中去解读,尽可能还原古代文学以本来面目,解读其真情真意。另一方面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从中寻找古代文明与现代人生的契合点,力求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构建提供可资借鉴的东西。前一个层面是基础,后一个层面是目的,在认知古代文学的基础上,架通历史与现代的桥梁,让历史与现代对话,以古鉴今,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8.
志愿精神和公共精神是精神的重要形式和伦理体现,两者在内容上解析了不同实践领域的各自内涵,在形式上都具有精神的总体性样态,公共精神是志愿精神培育的内核:志愿精神和“公共精神”的价值内涵和实践指向具有一致性.公共精神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志愿精神生成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解析志愿精神与公共精神的关系,可以明晰志愿精神培育的实践指向。破除志愿精神培育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9.
本文采以新锐的批评思维构架,从文学本体的维护到文学事业的拓展出发,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形成和应具的品质进行审视与处方,坚持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思与认同。不言而喻,旨在从理论的高度上起到一种启示和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0.
儒、道、禅均认为“心”是审美的基本器官,体现出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立特性。而在心本体、心功能的认识上三家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表现出三家哲学美学思想的差异。同时,历史地看,三家的审美感知论又有着内在的精神上的一致性,存在着交汇融合的可能,这正是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得以确立并发扬光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