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2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篇 |
民族学 | 2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89篇 |
理论方法论 | 17篇 |
综合类 | 339篇 |
社会学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41.
法学是不是一门科学的争论,实际上与科学本身的定位密切相关。作者分析了法学作为科学的4种存在形态,在此基础上指出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是法学作为科学的基础,并评析了法学研究方法的3个维度,即实证维度、人文维度和形式维度。最后作者强调法学研究应坚持科学精神,反对科学主义。 相似文献
42.
“神和”者“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理念;养生和治国,是人类生命过程的基本实践领域;而安乐以终年,和谐以经世,则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在《淮南子》由神和而身和、而国和的逻辑中,养生和治国都以精神之和为基础,突显了精神维度的基础性地位。它是在多维的人类社会中对实践理性精神的生命价值的深层认识,也是对整合先秦诸子修身、养生、治国三位一体的生命哲学的可贵探索,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3.
周学宝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1):1-5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具有定向、整合、认同、激励等功能,在大学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莱农精神是几代莱农人培育和传承下来的精神品质和历史积淀,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要大力弘扬“莱农精神”,丰富“莱农精神”的内涵,为莱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4.
金文伟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91-92
大学语文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识字组句能力、写作水平、文化素养 ,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就可以使大学语文教学发挥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
当代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姚利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66-69
在西方 ,人文主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当代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潮主张教育以人为中心 ,促进人的发展 ,培养自我实现的人 ,其主要教育思想是 :教育要尊重人 ,培养“完善的人性”,促进“人的潜能充分发展”;教育者要研究、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 ;教育要培养创造型人才 ;以人为中心的教学观。这些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6.
陈玉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5):43-46
本文为清代嘉道时期寒士诗群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主要从姚椿的生存状态、心理心态切入,通过与寒士诗人郭、彭兆荪的比较,论列姚椿的诗歌理论并作品形态. 相似文献
47.
杨蕾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5):13-17
微时代犹如一把双刃剑,它使信息的传播带有技术层面福音,进而改变了人的生存样态,它让人们陶醉于欣喜、享受着便利,拥有更多理性的同时,也将人们裹挟到焦虑、浮躁与盲目之中。微时代的来临带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改观,人们的审美也随之而动,传统的审美活动在微时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缔造一种哲学思维,养成理性、批判、反思的哲学精神是在博弈中寻求平衡,对个人及社会都有极其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48.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聪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2):91-94
“专注、敬业与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所在,同时也是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而创新精神更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从工匠精神本质内涵出发,针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实施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9.
50.
邵龙宝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1):83-90
儒家文明是一个世界地缘政治的摹状词.作为政统的儒学,早在"五·四"前后就已崩塌;但作为一种文明体系、文化积淀的结晶,它本来就存活着,而且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儒家文明的生命活力蕴涵在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历久弥新的道统至德中,其仁爱的原精神已经包容和涵摄了西方的科学理性精神,其宏观哲学思想、和谐辩证法可以为唯物辩证法提供动态中发展的文化资源,成为中国人做人的信仰根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