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32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61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317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以汤姆·斯托帕德的《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为例,从剧作家的反英雄创作思想、边缘到中心转换的艺术手法和对存在的哲学思考三个方面人手,探讨作者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类存在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62.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是"能动的存在物",又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限制的存在物",行为主体的能动性是课堂生命力的根源。只有在一种合理的课堂生态中,行为主体的能动性才能有效地发挥。在不合理的课堂教学生态下,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往往只是对教师的霸权与控制的服从。后现代主义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体现"教学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  相似文献   
63.
陈艳 《云梦学刊》2007,28(1):156-157
细节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细化和深化,是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水平的体现。细微处见真情,图书馆的细节服务直接影响读者满意率。只有通过增强细节服务意识,强化读者第一观念,培养高素质馆员队伍,提升细节服务文化,才能彰显图书馆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64.
周大新的新作《安魂》讲述了在痛失爱子之后,作家以一种毅然的姿态展开对生命与死亡这个命题的探寻,以与早逝的儿子对话的方式来呈现作者关于“生死”的形而上思考,并且跳出个人的悲痛,以深厚的人文关怀对当下进行了深邃的审视。  相似文献   
65.
人性标准是马、恩文学批评的根本标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其文艺理论中,人性关怀是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人性体验是艺术思维的主要动力,人类天性是文学批评的重心。  相似文献   
66.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德育工作。围绕大学德育、德育工作者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索其内在规律,从而加强德育工作,加速德育队伍建设,促进教育改革,推动德育学科建设。如果说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那么笔者认为德就是人文精神的"核"。本文主要要从人文精神与德育的关系、人文精神的危机在于失德、重塑人文精神的关键是德育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德育建设。  相似文献   
67.
陈兰彬致朱学勤手札九件,写于1869年春至1871年初秋之间。手札内容涉及陈兰彬在此期间的行止和思虑。前者包括其在直隶治河、赈灾、清理积案,而反对“练军”和兴办练、保甲。后者包括其对广东、云南问题的看法,对全国官员队伍杂乱、官场风气败坏的批评;尤其是对国际大局、中国危机的认识,及其尽快开发、经营台湾的主张。凡此说明,陈兰彬此时虽然官员卑微,但能不计个人荣利,兢兢业业,实心办事,其思虑和建议也切中肯綮。  相似文献   
68.
为了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圣经》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更加有针对性,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圣经》文化对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影响和策略,认为《圣经》文化对大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开拓国际视野、提高对世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培养人文主义精神和道德价值观都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渗透《圣经》文化知识、开设《圣经》文化公选课或《圣经》知识讲座,已显得越来越有必要.  相似文献   
69.
生态关怀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关爱之情。它是人类在与自然界长期共存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超越于狭隘功利主义的博爱之情,是一种非道德的道德情感,非宗教的宗教情感,非审美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70.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强本固基的伟大工程,要基于时代主题和实践主题的转换和发展,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普及化和群众化,着眼于指导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其大众化的话语方式和实践方式的差别必然出现不同范式。所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确立人本范式取向,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结合起来,以提升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