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0篇
社会学   1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纪录片<迁徙的鸟>讲述了鸟儿飞行的梦想,电影<微观世界>展现了虫子们幸福的生活,故事片<喜马拉雅>赞美了人类与自然的血脉相连.法国电影人雅克·贝汉奉献给我们的"天·地·人"三部曲构成三个不同的音阶的合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回响着一曲自然和人类天籁般的谐和交响,同时也带给我们幽深的影像生态学思考.生态主义在对以往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关系的修正中,"它最终是要创造全新的永恒整体和美--重新建立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的关系".这种关系亦从雅克·贝汉的"天·地·人"三部曲中鲜明地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2.
23.
艺术创造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一直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命题。对于艺术创造活动中主客体的关系 ,刘勰和马利坦所持的观点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 ,相同之处在于二人都认为在创造活动中艺术家自我和外物之间应当互相制衡、融和统一 ;二人的理论分歧主要源于他们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各不相同 ,仔细辨析两位文论家观点的异同 ,对于我们开阔研究视野、多角度地把握艺术本质、全面揭开艺术创造精神活动的奥秘 ,都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4.
宗教回归是现代性批判之后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场社会思潮。在后现代从颠覆到重建的过渡中,它逐渐被重视。与神学的后现代建构不同,德里达对宗教所作的“延异”解析,已超越颠覆与重建之争。他在纯然理性限度内解释宗教回归原因,揭示宗教与理性的始源共生性特征,以“踪迹”延搁在场,分析现时实践语境下宗教内涵及其功能的位移,并开启以他者降临性为内核特质的宗教新视野.  相似文献   
25.
This article seeks to determine which role Jacques Derrida’s notion of messianicity without messianism (1993) plays within the contemporary discussion of the value of the messianic tradition for political theory. My point of departure is the belief that Benjamin’s, Taubes’, and Badiou’s antinomic approaches to the issue of justice oversimplify some aspects of law. Is there a real need to abrogate the law? I also claim that even Scholem, Rosenzweig, and Lévinas, who believe that a certain law, namely divine law, serves to overcome natural law, fail to provide a consistent accoun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w and justice.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demonstrate, firstly, that a messianic narrative that develops a way to achieve justice without needing to turn to transcendence can be found in Agamben and Derrida. And secondly, that they also provide the most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They base their arguments on a subtl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laws in force – which in their messianic narratives must be surpassed – and the force of law, a force that keeps its validity but is not translated into concrete laws [Geltung ohne Bedeutung]. Yet while Agamben considers that even the force of law must be overcome in order for justice to arrive, Derrida says it constitutes the most redemptive stage to which we can aspire. I compare their messianic narratives and claim that Derrida seems to offer a more substantial strategy – not completely exempt from problems, though.  相似文献   
26.
作为弗罗伊德之后最为重要的精神分析学大师、对后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哲学家,雅克·拉康最值得称道的贡献就是将现代语言学引入了精神分析学,从而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创造性地发展了精神分析学.这种取径与突破与索绪尔的启示具有直接的关系.拉康在充分吸取索绪尔思想的前提下,结合自己在精神分析学领域内的思考,积极改造了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  相似文献   
27.
有学者指出,德里达晚年翻译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其《何谓“确当的”翻译》一文便是佐证。然而,德里达并没有将所谓“‘确当的’翻译”视为翻译的标准或本质。围绕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When mercy seasons justiee”(当慈悲调剂着公道)等的翻译,德里达旨在以隐喻的方式阐述翻译中对原文的“忠实”是个陷阱,提出一切可译又不可译的悖论以及翻译即改写等观点。  相似文献   
28.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曾让美学一度沦落,甚至有了一个“坏名声”。而朗西埃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在后现代主义流行的今天,是否还有必要去重申美学的价值。朗西埃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美学最核心的机制就是可感物的分配,而我们之所以需要美学,恰恰是一种政治的需要,即让那些在美学体制之下异质性的,被视为无法发声、无法展现出来的要素自己展现出来,这种展现需要我们的美感,更需要我们变革美学体制,即作为政治的美学。  相似文献   
29.
只要资本幸存一天,马克思就是批判理论无法超越的地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激进的批判叙事,与马克思的理论交集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强调历史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激烈批判;对人的解放的积极憧憬。然而,在上述论域的关键理论质点和政治立场上,德里达完全异质于马克思的逻辑场域,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主导”方法论范式,全面理解资本主义的当代变化;二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的旨趣和边界保持清醒的意识。  相似文献   
30.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是“近代妇女运动的点火者”,同时他又成为早期女性主义理论家批判的标靶。本文通过对卢梭在《爱弥儿》第五卷中流露的女性观点的梳理分析,试图揭示卢梭在他的男权制思想基础上的自然差别女性观,并通过分析其与女性主义理论的复杂关系,以期对指导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的运动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