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20篇 |
免费 | 65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篇 |
民族学 | 30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422篇 |
理论方法论 | 63篇 |
综合类 | 2225篇 |
社会学 | 176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57篇 |
2014年 | 135篇 |
2013年 | 162篇 |
2012年 | 184篇 |
2011年 | 224篇 |
2010年 | 185篇 |
2009年 | 171篇 |
2008年 | 191篇 |
2007年 | 222篇 |
2006年 | 212篇 |
2005年 | 221篇 |
2004年 | 192篇 |
2003年 | 172篇 |
2002年 | 160篇 |
2001年 | 121篇 |
2000年 | 76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翟洪峰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3):30-33
葛兆光先生严厉批判了教科书式的思想史写法,提出了思想史的“个人性写作”问题。然而,对“个人性写作”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葛先生却语焉不详,对该问题的讨论不免失之笼统和草率。思想史的“个人性写作”有其特定的来源、内涵和外延,思想史“个人性写作”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是应该获得阐释的延伸性问题。 相似文献
22.
王育达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4(9):114-116
时代需求为赵树理文学主张和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肥沃的土壤。抗日战争大环境、积极投身抗战宣传和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对赵树理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 ,说明了时代需求是赵树理文风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3.
明前期传奇是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两个戏曲高峰之间不可忽视的过渡环节,其创作总体成就不高,思想倾向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主,艺术方面则追求典雅骈俪,这种创作倾向可概括为“以时文为南曲”。明前期传奇是朱元璋推行全面复古政策、恢复中原传统文化的产物,也是《琵琶记》及其影响下“剧以载道”观空前加强的产物,并且极大地影响了明清传奇的创作。 相似文献
25.
当下小说的网络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管是网络原创作品,还是超文本写作,真正具有网络意义上的"自足性"或云"个性"的网络文学作品贩并不多见.在写作以网络为题材的小说时,作者们的表现方式与角度也迥异其趣.如果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中的网络只是男女主人公交往的媒介的话,大陆早期的网络题材小说写作却具备别样一种意味.网络爱情小说的缺失十分明显,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比较单一;网络爱情往往要走向现实爱情,纯粹的网络爱情较难发展;网络爱情缩略了时间性维度,而时间的考验、刻骨的相思等等加深爱情感受的东西被缩略后必然会降低爱情的浓度,这也是当下网络爱情小说容易流于肉欲化写作的根本性原因. 相似文献
26.
精神分析学说与施蛰存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与精神分析学有着奇妙的内在心灵契合,施蛰存对该学说情有独钟并大胆地用它来独辟文学创作“新的路径”。施氏对精神分析的接纳主要表现在:用潜意识理论探索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用人格层次说进行二重人格的塑造、用爱欲与文明说阐释了人与文明的悲剧性对立。施氏的这一探索赋予了他的小说鲜明的现代性品格,具有开风气的重要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7.
上海犹太遗址和特色建筑反映了犹太人在近现代上海各个领域的活动情况,是上海城市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上海犹太遗址和特色建筑所具有的建筑审美价值、人文历史内涵以及促进对外交往的独特功能,在此基础上就保护和开发这些遗址和建筑提出了几点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28.
29.
李凤云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2):61-62
教案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教好课的重要保证。本文就如何编写教案提出了明确要求 ,并探讨了编写教案要认真贯彻的各项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30.
朴成日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9,26(3):65-68
当中国走上现代化建设之路,社会开始转型的时候,精英文学逐渐走向边缘,梁晓声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生活。与其他作家寻找平民身上的劣根性不同,梁晓声更多的是从平民立场出发,去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表现他们在艰苦的社会环境中所具有的正直和善良的本性,将人们心灵光辉的一面展现出来,这充分表现了梁晓声现实主义的平民化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