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2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7篇
民族学   90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33篇
理论方法论   37篇
综合类   1151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吕喜林 《阴山学刊》2003,16(4):19-24
《周易》本为卜筮之书,经历代儒生的改造,逐渐演变为哲理之书。之后,《周易》中的吉凶悔吝、福祸休咎,不再由神秘莫测的天命来决定,而是由人的道德行为及周围环境等主客观条件决定。《周易》中的吉凶并不是绝对的,吉和凶都是有条件的,并且不断地相互转化,吉凶最终取决于人为。“吉凶由人”是《周易》的基本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42.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写的是秦可卿心理焦虑、抑郁,精神崩溃的事实;因为贾珍爬灰,致使秦可卿完全陷入被动,一旦被尤氏撞破,便落得个"画梁春尽落香尘"的悲剧结局。细穷病源的目的,揭露封建贵族大家庭的腐败,其本身就是罪恶的渊薮;贾珍是罪孽的主凶,秦可卿本来无罪却变成替罪的羔羊,终于在大出殡的歌唱声中,掩盖了贾氏家族的所有罪恶。  相似文献   
43.
本文对近一个世纪我国彝族史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及评述。 2 0世纪前 50年 ,是我国彝族史研究的开创阶段 ,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我国还只有很少的学者专门从事彝族史研究 ,且研究领域比较狭窄 ;新中国成立后 ,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彝族史研究发展迅速 ,硕果累累 ,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44.
张玉金 《殷都学刊》2011,(3):102-110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殹"和"也"不是一个词的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而是两个不同的词:"也"属通语,"殹"为秦国方言词。"殹"有用作句末语气词和句中语气词两种用法。句末语气词"殹"可用于陈述句之末(包括单句、复句、分句之末),表示判断、确认肯定的语气;用于疑问句、祈使句末的"殹"也是如此。句中语气词"殹"可用于主语、状语、定语之后,也可以用于转折短语之中,都表示停顿语气。  相似文献   
45.
邹华 《学术探索》2006,(3):117-120
李煜词的发生、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时代文化与审美习尚的规范,使他的词追求轻艳,重于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南唐的地缘因素和社会风俗的影响,使他的词柔靡而艳丽,重于描写歌舞宴饮的享受和对恋情的追求,具有明显的俗文化特征;南唐特殊的历史和词人的人生经历使他的词充满深哀巨痛,抒发自我的家国之忧,摅写了经济之怀,提升了词的文化品格,初步显露了词向诗化道路回归的端倪。  相似文献   
46.
贾平凹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可分属于三类不同的人物形象:女菩萨形象、缺少男性特征的男性形象及具有传统"巫觋"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几种人物的身上都映射出作者内心世界的折光,从而形成了作者心中带有稳定性的类象。  相似文献   
47.
在宋代诗歌史上,先后出现了两个高峰,一是以苏黄为中心的北宋元诗坛,一个是以陆杨范尤为代表的南宋中兴诗坛。随着宋哲宗的亲政,新党重新把持朝政,以及其间诸多大家、名家的相继过世,元佑诗坛的辉煌时代一去不返。至南宋中兴诗人兴起,其间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出现了诗坛上一个相对寂寞的阶段。在这一过渡时期内诸多中小作家在诗歌创作上承继苏黄遗韵,而又不断创新,开启中兴风骚,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并在这一时期的诗坛上呈现了一种整体过渡现象。  相似文献   
48.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把这篇文章印发全党作为整风文件.在此政治语境下,解放区出现了<李闯王>、<闯王进京>、<甲申记>等以李自成起义为题材的戏剧作品.这些戏剧作品在戏剧情节、人物形象上表现出了较大差异,这也反映出他们在创作意图上的差别,进而表现在他们对毛泽东、郭沫若,以及大家对三百年前甲中年那段历史的误读.  相似文献   
49.
以《新闻深一度》为例,从对话扩展和对话压缩两个方面对互动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介入特征进行探讨。在对话扩展上,《新闻深一度》具有众多参与者通过多媒体方式使用引发资源、问句式引发资源多分布于主持人话语和画外音中、摘引资源多出现在画外音中的特征;在对话压缩上,该栏目具有否定资源多分布于嘉宾话语中、对立资源多出现在主持人话语和画外音中、一致资源只出现在主持人话语中的特征。  相似文献   
50.
蒲松龄在《聊斋》中积极鼓励士人“弃儒从商” ,但他仍持“右儒左商”的态度 ,“从商”的目的仅仅是士人为了摆脱自身的穷困 ,尔后重新实现“儒业”的理想。蒲松龄主张儒商在经商活动中不失“儒家品德” ,这无疑寄托着作者的理想。《聊斋》中对“儒商”的致富过程叙述过于简略 ,看不到“儒家品德”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这是作者毕生投身举业而缺乏商业活动经历的缘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