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23篇 |
免费 | 82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篇 |
民族学 | 110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542篇 |
理论方法论 | 117篇 |
综合类 | 2160篇 |
社会学 | 5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58篇 |
2014年 | 163篇 |
2013年 | 88篇 |
2012年 | 180篇 |
2011年 | 242篇 |
2010年 | 201篇 |
2009年 | 194篇 |
2008年 | 225篇 |
2007年 | 270篇 |
2006年 | 261篇 |
2005年 | 226篇 |
2004年 | 187篇 |
2003年 | 186篇 |
2002年 | 143篇 |
2001年 | 108篇 |
2000年 | 54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李向东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6):99-103
鲍照赋从情感倾向、风格特点、题材内容到表现技巧,实受魏晋赋的影响:他的赋具有建安风骨的特征,其咏物赋,继承了魏晋咏物赋擅长抒情说理的特点,并有所发展,而其抒情小赋则继承了魏晋抒情小赋的感伤传统。 相似文献
102.
孙春青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02-108
关于唐诗的模范作用,明初诗人从分期、体制演变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在诗歌创作中倡导"鸣国家之盛"相配合,使其对盛世气象的追求与对盛唐诗歌风貌的讨论合为一体,最终推动了高繤<唐诗品汇>的出现.明初的唐诗学精分四唐,明辨众体而推尊盛唐,完成了唐诗学的构建,深刻影响了有明一代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03.
东晋玄学家张湛注《列子》以明己意,而《列子》真伪尚存争议。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列子》真伪争论颇多;至三四十年代以后学者始对《列子》及张湛注进行学理分析。随着魏晋玄学研究的深入,近20年学界对《列子》真伪的探讨涉及方方面面,张湛融通前代玄学及佛教思想的理论亦得到初步梳理。 相似文献
104.
王毅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5):25-29
《大比丘三千威仪》,旧题“后汉安世高译”,一些学者也把它当作东汉语料来使用,颇值得商榷。从词汇角度考察,《大比丘三千威仪》中“阿闭梨”、“布萨”、“捷椎”、“檀越”、“维那”等佛经译名以及“橙”、“抖擞”、“猛利”、“某甲”、“爬”、“绳床”、“食堂”、“下”、“执作”等普通词语最早见于两晋时译经,未见于东汉三国可靠译经,而部分普通词语亦始见于晋代(或者更晚)中土文献,可见该经中明显存在着具有两晋时代特色的词汇,因而这部经书不可能是东汉译经,其翻译年代不会早于西晋甚至是东晋。 相似文献
105.
唐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4):27-30
科举制度至宋代更加发展完善 ,科举取士成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方法 ,宋政府对科举及第者特别恩宠 ,朝廷待士之厚 ,前所未有 ,这不仅大大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 ,而且也提高了科举及第者的身价和社会地位。从而在社会上出现了盛行一时的“榜下捉婿”之风。这一风气的形成是商人挤身统治阶层 ,提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婚姻不问阀阅 ,也是商品经济冲击的结果 ,也有利于宋代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大。 相似文献
106.
郑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53-56
唐人著录嵇康绘有《狮子击象图》,但该图恐非嵇康之作。"狮子击象"作为一种异域景象传入中原,结缘于佛教在中土的流播。狮子形象大约在东晋时期进入文士绘画题材。宗炳《狮子击象图序》交代了该图的绘事缘起,《狮子击象图》本系宗炳之作的可能性较大。唐人归之于嵇康名下,和嵇康刚烈的性格与"狮子击象"的惨烈意象暗合,其白画跟《狮子击象图》在文献著录中并行流传引起误题以及唐人借其题签抬高画价有关。 相似文献
107.
李圣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2-37
阎若璩、汪琬为清初经学的代表人物。二人在康熙年间的礼学之争始于金石义例之辩,焦点集中在礼服学上,是清代礼学史上的第一次大论争。二人礼学观不同,研经治礼方法互异。汪琬兼采汉、宋之学,重求本义,主于律文以求用实,不屑专事章句之学;阎若璩倡古礼以兴古学,取法汉儒,重于考据训诂,排斥宋学,批评自朱子以来学者不事考据以致私造典礼之习。这场论争体现了清初礼学复兴时期的特征,对清代礼学发轫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8.
哈迎飞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5):77-83
儒教是一种特殊的宗教,由于它的隐蔽性很强,尽管"五四"先驱者就已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但是对儒教的宗教实质认识,中国现代作家大多是在经历了"文革"的教训后才若有所悟,这一点在巴金的晚年写作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解放前,巴金无情地批判觉新的性格缺陷和精神弱点,解放后,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也成为了无神论时代典型的"宗教人"之一。解读《随想录》,可以发现,无论是觉新还是巴金,他们的精神世界都与儒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不过前者在明处,后者在暗处,不容易被发现而已。 相似文献
109.
刘海明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79-82
魏晋士人的同一性危机,既是一个时代问题,也是一个世代问题。研究魏晋士人的同一性危机,不仅要着眼于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也要探源逐流,研究两汉时期的历史状况。魏晋士人的同一性危机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埋下了伏笔。两汉时期,尤其是儒学取得至尊地位以后,士人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浸染,志行高洁,少有违礼纵情的。但由于两汉政治局势的混乱,儒学一度低迷,士人的思想极端混乱,这为魏晋士人的自我认同埋下了祸根。同时,由于魏晋的政局更加无序,尤其是统治者对名教的破坏,使得魏晋士人的同一性危机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10.
赵艳波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93-96
魏晋时期,士人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精神:任诞放达与任情率真、自我尊重与自我觉醒、崇尚清谈与崇敬自然、风度超逸与风趣高雅,这种文化精神对于我们如今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生命意识以及构建理想人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