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59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井冈山精神是党的革命精神、优良传统、优良作风的总称,是一种政治资源和精神力量,是团结凝聚人民群众跟党走,为实现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而共同奋斗的重要法宝,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重要途径。弘扬井冈山精神,保持党的先进性,要求每个共产党员要努力做到:继承和发扬井冈山军民对革命信念矢志不渝的精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创业。  相似文献   
42.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井冈山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教育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以探究新的教育途径。结果表明:在现代教育理论背景下,实施井冈山红色资源与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教育的有效融合,既可使大学生掌握野外生存生活技能,提高身心素质,凝练团队精神,又可使其在实践中接受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是一种有益于传承井冈山精神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43.
井冈山斗争时期,国民党不仅在军事上进行会剿,而且在经济上实行严密的封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指挥机关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围绕着地下交通线的开辟,解决根据地的通讯联络及情报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保障了根据地的建设和对敌斗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44.
井冈山时期的民主建设对推进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民主建设新路,领导干部模范带头践行民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领导干部敢于接受和切实落实民主监督。它有助于消除人们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思想认识误区,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  相似文献   
45.
基于对影响井冈山根据地军事斗争的因素如作战地理环境、武器装备条件、战术需要、后勤保障等的分析.井冈山根据地领导人从军事体能、军事技能、战术训练、军事体育表演、实战演习等方面时广大指战员进行了有效的训练.大大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事体育在后来的革命中得到很好的延续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6.
论苏区精神与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是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是井冈山精神的展开和放大,是井冈山精神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们之间的这种传承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从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到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精神;二是从工农革命军“三大任务”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制订到“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三是从红色政权理论的形成到深入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四是从吃红米饭、南瓜汤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相似文献   
47.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井冈山斗争时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环境中形成了一系列文化精神 ,主要表现为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敢于胜利的实践精神、以人民为本位的民主精神、共产主义的乐观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 ,这些精神构成中国共产党的优良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48.
井冈山精神是带有原创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它集中体现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与时俱进,敢闯新路的胆识。当前,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对于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无疑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9.
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红色政权要想生存就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作为支撑。正规军和地方武装是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两支重要武装力量,正规军必须帮助地方武装,正规军也需要地方武装作为补充和支撑,两种武装共同承担着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任。  相似文献   
50.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军事体育。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井冈山军事体育逐步形成了鲜明的阶级性与革命性、政治训练与军事训练紧密结合、全民动员与参与、讲求实效服务军事、因地制宜与因陋就简、大胆借鉴与开拓创新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