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237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前哥伦比亚大学时期(1885~1903)是杜威教育思想形成的早期。这一时期,杜威在信仰和哲学上经历了深刻的转变,这一转变的背后是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因此,研究分析此时期杜威的生活世界和哲学转向有助于增进对杜威思想的总体影像,深化对杜威思想发生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2.
Editorial     
Abstract

Examining the poetry of Allen Ginsberg in the light of that of John Keats, the possible connections between ‘Siesta in Xbalba’ — a long poem by Ginsberg that received much more critical attention in the eighties than today — and Keats’s so-called Great Odes are investigated. ‘Siesta’ is here read as a composite mainly recycling ‘Ode on a Grecian Urn’ and ‘Ode to a Nightingale’, whose themes and motifs Ginsberg both preserves and subverts. This is the first attempt to conflate ‘Siesta’ with Keats’s Great Odes.  相似文献   
123.
This paper contains a conversation with John Bing, and is part of a series that focuses on different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HRD) scholars – the aim being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people behind the names we see in print and at HRD scholarly conferences. John is Chairman of the Board at ITAP International, is a well-known scholar-practitioner, was a recipient of the ASTD International Practitioner of the Year Award, and received the AHRD Service Award in 2010. The conversation explores John's background, how he got into HRD, his time in the Peace Corps, his work with Geert Hofstede, and his wide range of experience in cross-cultural HRD. The conversation also considers how world experiences improve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applying research in practice, and the importance of practitioners having a sound education in research and statistics.  相似文献   
124.
霍红霞 《阴山学刊》2006,19(4):78-81
约翰.威克利夫宗教改革思想的产生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他本人的学识和社会经历,其提出的“天恩统治论”、没收教会财产归为国有、建立“民族的廉俭的教会”、“圣体临在说”等一系列宗教改革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给罗马教会以沉重的打击。然而威克利夫在否定教会神权的同时,仍没有摆脱神权思想的束缚,树立起的“王权至上”理论,实质上使国王成为新的压迫人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5.
约翰.密尔的《论自由》是西方思想史上捍卫自由的经典文献之一,它要解决的是个人自由与社会控制的关系问题,为此密尔提出了一个“伤害原则”,并在人类行为两分法的基础上,从“人类自由的适当领域”、“社会凌驾于个人权威的限度”以及如何将这一教义运用于实践三个方面构建起了他的自由理论。但是,密尔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并没有保持逻辑的一致性,其“伤害原则”与“功利原则”的冲突贯穿于他的自由理论的始终。  相似文献   
126.
以边沁为代表的英国功利主义具有一种还原论取向,密尔接受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及欧陆哲学的影响,克服功利主义只重视分析方法的唯科学主义及决定论倾向,开始重视人的内心修养、意志自由等问题,把"自由选择与自由试验"的能力作为其人性观的基础,发展出不同于边沁式功利主义的"个性"理论。这种个性理论成为他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7.
20世纪早期杜威与李普曼就公众和民主问题进行了争论。前者认为,作为有机体成员的个体在有组织的情况下可以形成积极的公众并对现代民主的健康运行发挥作用;而后者则认为,公众基于自身的原因是容易被操纵的,而且公众只是一种幻影,对于民主来说公众只有作为消极力量才能起到作用。从这一认知出发,前者的民主观内涵丰富且充满理想色彩,而后者则主张精英政治,要求严格地限制公众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8.
发生在《跳蚤》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智斗"呈现出一种互动的对话关系,而作为这场"智斗"的见证者——"跳蚤"——则体现和强化了诗人"活在当下"的时代情绪。倘若把诗歌中男女主人公的互动式"对话"同贯串全诗的跳蚤意象结合起来思考,则不难发现:《跳蚤》一诗实质上是诗人内心深处互不调和的两种道德观念激烈斗争的外化表现。毋庸置疑,诗人的这种灵魂双声性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29.
《道德经》生态智慧与斯坦贝克非目的论生态思想的关系长期以来为学界所忽略。文章运用实证考察的研究方法,阐明了《道德经》与斯坦贝克的深刻渊源;通过比较《道德经》与非目的论思想,剖析了《道德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思想与斯坦贝克"非目的论"思想的契合。研究表明,《道德经》的生态智慧对斯坦贝克生态思想的建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30.
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并对传统的真理观进行了批判。他试图用"有根据的可断言性"来取代知识概念,以确定探究活动在知识论中的首要地位。探究和真理孰前孰后,代表着杜威和罗素在知识论问题上的不同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