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238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91.
当前我国学术界对杜威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哲学和教育思想方面,而对于杜威在科学精神方面的研究至今也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甚至可以这样说,对于这个问题探索还完全没有进入国内学者的视野。本文希望在此方面作一尝试性的探讨。“科学精神”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在长期从  相似文献   
292.
杜威伦理思想的重新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约翰.杜威是20世纪很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在我国却颇受争议。深入阅读杜威的原著就会发现,他的思想远不像长期误解的那样简单。他批判传统的经验论,建立了主客互动的彻底的经验主义。他反对寻求确定性,认为“知”本身就是以“行”作为核心的。他在分析传统伦理学有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诸观点基础上,建立了新个人主义。重新认识杜威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93.
杜威、孟禄的中国之行 ,与东南大学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结缘至为深远。东南大学不仅积极参与邀请杜威、孟禄访华 ,而且也是杜威、孟禄在华活动的重要基地 ,东南大学能成为近代教育研究的学术重镇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言行。  相似文献   
294.
《外国史略》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但其著者是谁,学术界疏于探究。本文广泛引用中外文献加以考释,认为《外国史略》的著者当为马里生。  相似文献   
295.
宗教宽容是洛克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思想几乎贯穿于他的所有著作之中.通过分析洛克的相关著作,我们可以发现,宗教宽容思想是洛克对他所处时代的政治所做的一个回应,是洛克从国家、社会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宗教问题所进行的阐释.洛克没有局限于宗教宽容,在宗教宽容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更广意义上的宽容原则问题,指出教会与公民社会在各自领域内的宽容的应用范围.他所提出宗教宽容的原则和政教分离的主张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96.
约翰·多恩的爱情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也颇具争议。文章从分析多恩具有代表性的数首爱情诗入手,力图在思想内容和文学风格上阐述多恩式的奇想和思辨的特点,并探寻其充满矛盾冲突的爱情文学世界。其中形式主义和新批评派的观点被部分采纳,并提出有助于加深对其诗理解的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297.
随着20世纪70年代文学生态批评在美国的兴起,斯坦贝克研究获得了新的学术增长点,他的作品被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斯坦贝克作品的生态品质,包括斯坦贝克生活的西部环境、他对生态科学的终身兴趣、他对人与自然关系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等等。对过去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斯坦贝克生态批评研究成果现状进行述评,期望为国内未来斯坦贝克生态批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298.
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一个以新媒介技术为标志的网络社会时代。在此之前,工业社会时代存在着3种重要技术观,即人本主义技术观、实用主义技术观和泛媒介技术观。3种技术观从不同层面体现和诠释了人与技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对海德格尔、杜威和麦克卢汉的代表性技术传播思想进行回顾和反思,可比较发现,正确认识新媒介技术,首先要融合3种技术视域;其次要对新媒介的技术特征和深层逻辑进行全面考察,最终形成技术、时空、价值和文化多维的新媒介技术观。只有不断地进行新媒介技术观的革新,才能引领网络社会时代的思维革命。  相似文献   
299.
Abstract

Don DeLillo’s 1973 novel Great Jones Street is seldom analysed as a serious engagement with the rock music and countercultural politics of the 1960s, yet these constitute its historical context, its subject matter, and its central concerns. An historicized reading positions the novel as an intervention into contemporary debates about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defeat of the 1960s ‘rock revolution’. These debates were most thoroughly synthesized by the rock culture’s chief agitator and organic intellectual John Sinclair in his 1972 book Guitar Army. Like Guitar Army, Great Jones Street dwells on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political failure of the rock revolution and the provenance and validity of rock’s anti-rational aesthetic. Sinclair finds political hope in re-emphasizing rock’s anti-rationalism, rooted equally in black music and the psychedelic experience. More sceptical, DeLillo offers a very different reading of the rock culture’s view of African American aesthetics and its use of psychedelics.  相似文献   
300.
Ben Highmore 《Cultural Studies》2013,27(2-3):306-327
Routine is a central feature of everyday life, yet its peculiar rhythms, and the range of experiences associated with it, are often neglected within cultural studies and sociology. Simmel’s attempt to provide a sociological aesthetics is seen as a project that needs reanimating for the study of everyday life routines. This does not mean, however, that Simmel is the only, or the best, guide to the aesthetic dimensions of everyday routine life. In an attempt to provide some co-ordinates for instigating a socio-aesthetic approach to routine, this paper discusses a number of writers who couple aesthetics and the everyday, and who might provide frameworks for the study of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routine life. It also suggests that an inverted reading of John Dewey could provide socio-aesthetic study with the ‘formless’ forms required to bring everyday background routines into the foreground. The socio-aesthetic study of cooking undertaken by Luce Giard provides an example of the complexity of such an approach. Lastly the article looks briefly at new directions for ‘everyday life aesthetics’, more specifically at Henri Lefebvre’s unfinished project of rhythm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