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7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篇 |
民族学 | 1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43篇 |
理论方法论 | 12篇 |
综合类 | 205篇 |
社会学 | 21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John Skvoretz 《Social science research》1984,13(2):198-220
Poisson process models of upward mobility in job rewards are developed and estimated using event history techniques on data from one organization over a period of 80 years. The models developed permit the inclusion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which vary over a person's career and are used to analyze differences in the mobility of men and women. The main findings are (1) the career dynamics of men and women are similar in general form, both best described by a segmented, heterogeneous, and nonstationary Poisson process; (2) parametric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the models for men and women in terms of how certain independent variables affect the rate of arrival of opportunities to move up in the reward hierarchy and in terms of how others affect the rate of being given or taking advantage of such opportunities; and (3) both men and women appear to benefit by being in competition with one another for available opportunities.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differences in the flow of opportunities to locations in the reward hierarchy occupied predominantly by men versus those occupied predominantly by women. 相似文献
22.
朱燕秋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4):99-101
悼亡诗是爱情诗的一个独特典型,结合了爱情与死亡两大主题,涉及的是诀别生死恋。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致亡妻》分别都是中西方著名的悼亡诗。两者有相同的主题——对亡妻的追思。然而,由于受中西方文化,宗教,信仰,历史等方面的影响,两首诗叉同中有异。本文拟从文本内外对这两首悼亡诗进行解读,从中国和西方尤其是英国的诗歌功用理论和表现理论以及宗教信仰两方面来分析并探讨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23.
司徒雷登文化思想范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义贤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3):41-47
司徒雷登(John Le ighto Stuart 1876—1962),一个在中国出生并生活了50年的美国人,在近30年燕京大学校长任上①,为化解宗教与世俗、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一系列的矛盾,在精神、知性、管理方面的文化思想范式作了学理的探究,我们应对他在这一范式的推动下为建设中国一流大学所作的努力作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24.
张红菊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0(6):26-32
在1870年代麦克唐纳执政时期形成和制订、后来逐渐得到扩展和实施的"国家政策"在加拿大西部开发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加拿大西部开发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加拿大西部开发的一个特色."国家政策"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保护关税、修筑铁路和鼓励移民.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加拿大国家发展和西部开发的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25.
《简·爱》女主人公的“三部人格”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惠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3):38-41
文章从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学说的视角解析了<简·爱>中两个配角"疯女人"、圣约翰和女主人公简·爱的内在关联.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即"疯女人"、简·爱和上帝(圣约翰)的观点.指出了他们之间的单循环关系本我满足自我--自我求助于超我--超我监督自我去管制本我. 相似文献
26.
姚大志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1)
作为对各种批评的回应,罗尔斯的后期政治哲学对《正义论》进行了反思和修正。这种反思、修正和回应主要表现在罗尔斯正义理论的三个主要方面:正义原则、原初状态的证明和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27.
约翰·密尔多数暴政思想是其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尔通过对时代特征的考察,以平等和自由为逻辑出发点,认为多数暴政在于阶级立法和社会控制,并提出在个人自由与国家和社会控制之间进行合理调整来防止多数暴政,为近代多数暴政思想的探讨作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28.
宗教思想贯穿约翰·厄普代克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但他本人和作品中的宗教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美国社会的变迁而发展。分析厄普代克各阶段的作品,能够清晰地梳理出这样的层次:巴特的唯信论——信仰和自我存在的关系——传统宗教的衰落,怀疑上帝的自我中心论——宗教世俗化——精神荒原中的美国人对信仰的探索与反思,逐步走上精神复归之路。 相似文献
29.
杜威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先锋,他的教育思想左右了美国20世纪教育的走向和进程。本文试图从欧美对实用主义之反思的脉络中审视杜威的教育思想,阐释其核心观念——兴趣。杜威的兴趣观成型于他创办久负盛名的实验学校之初,这既是他后期不断返回关照的主题,也是理解他讨论个人、社会、文化与文明之间关系的一把钥匙。它包括三个层次:兴趣与快乐的分野,兴趣与意志在个体行动中的关联,兴趣如何在最切己的日常工作中展开。阐明这些面向,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杜威在进步主义运动和实用主义传统中的核心地位,而且有助于我们思考杜威思想的原型——一个将有见识的行动而非保存某种既定文化价值视为终极兴趣的行动者,如何深刻影响现代社会的进步观念。 相似文献
30.
《Mobilities》2013,8(1):85-94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work and musical theory of the composer John Cage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for considering the disruption caused by the ash cloud originating at the Eyjafjallajökull volcano. Mobility has been defined as a constellation of movement, re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this definition is used to structure an analysis of what Eyjafjallajökull meant for the pace of air travel, how it unsettles common‐place cultural understandings of air travel, and what it could mean for the practice of aeromobility in the future. The literature on stillness is engaged to inform a discussion of air travel, with the airport as its exemplar space, and its potential to act as a focal point for debate on the nature of contemporary citizenship.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