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141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904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近一年实践过程中,我国的立案登记制已略显成效,但也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立案登记制度是否需要审查,其为形式审查还是实质审查,如何明确立案登记中形式审查的审查标准和范围,如何保持好立案登记形式审查程序与后续的审判与调解程序之间的零缝隙衔接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只有这样,立案登记制度才能真正实现理论来源于实践并积极作用于实践的良性诉讼循环。  相似文献   
22.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针对高职高专考试存在的问题深入进行了考试理论的应用研究,构建了由“社会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校内学业考试模式、引导型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和考试质量管理体系”四部分构成的考试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23.
结合新课程方案的特点,指出今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在有效利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的基础上,积极采取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辅助方式,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24.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是一项很有特色的人事管理制度,对其进行总结、研究,于当前改进干部考核工作,仍有重要启示:考核主体的素质至关重要,考核原则必须是德才兼备,考核程序和方法必须规范化,考核法规体系必须不断完善,考核监督机制必须行之有效,考核必须起到奖廉惩贪、赏罚分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中、高考落榜生已经成为当代农村青少年的主体.他们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完成学业,缺乏新型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相应知识和技能,难以顺利就业、创业和长足发展.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普及职业教育,提高农村落榜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农村青少年的整体发展.只要适当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相应加大职业院校农村学生的资金扶助,我国就能在短期内普及农村落榜生中等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26.
高校考试管理改革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通过分析考试与素质素质教育的关系,说明改革高校考试管理的重要性,并重点阐述了改革高校考试工作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7.
科举制度作为古代一项重要的选官制度,不仅对帝制中国隋唐以后的政治制度、士习民风、文化教育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还对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功能的社会礼俗产生了深刻影响。其影响体现在:礼俗内容纳入科考范围,使得社会礼俗得到广泛宣传与普及;遵循能力本位,促使礼制下移;造就数目庞大的士绅阶层,担当传统礼俗的实践者与传播者;衍生出了众多富有科举色彩的传统礼俗。  相似文献   
28.
我国宪法与立法法对违宪审查程序已有原则性规定,而法规备案审查工作程序、司法解释备案审查工作程序的修订增加了违宪审查的工作程序,使我国违宪审查开始具有可操作性。但是我国违宪审查程序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9.
陈小锦 《创新》2007,1(4):79-82
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准现代化的人事考试制度,考选人才方面既吸收了古代考试的公平精神又采纳了西方文官考试的先进理念,具备了近代化的特征。从人才的选拔看具备了公平性,但体制的缺陷使其任用的成效不尽人意,阻碍了它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0.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实施多年,其公正性屡遭质疑,根本原因在于对该政策的根据缺乏深入而系统的认识。事实上,理性约定和平等原则构成其法律基础,循环累积因果论和帕累托最优为其提供经济学上的理论依据,唯有从这两方面厘清该政策的正当性根据,方可消除种种分歧以及在执行和实施过程中的异化和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