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60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243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01.
在有关现代性的讨论中,标志性的概念"理性"已经被人们解构,但是另一概念"成熟"及其相关的词汇"自主性"则被学人忽略。自主性在康德的视野中是摆脱监护和控制状态实现启蒙的重要预设。福柯不满意康德的普遍理性概念,从而引进历史本体论来批判理性及其公开运用的可能性.在对理性进行拆解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自主性的背谬。自主性在中国现代性和后现代皆有体现的语境中,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2.
康德和罗尔斯依据普遍同意标准和有效性标准来论证道德原则或正义原则。二人的论证既相互联系,也存在着不同。普遍同意的标准体现了对于人的尊严的尊重;有效性标准体现了伦理学的实践本质;普遍同意的标准和有效性标准二者相互补充,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03.
刘永富 《求是学刊》2006,33(1):32-38
“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这个问题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康德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科学的形而上学”主要是对一切科学知识及其对象的最终根据的必然性、综合性说明;只能从“建立知识与对象的活动”中寻求知识与对象的最终根据,去建立关于一切知识及其对象的最终根据的科学——形而上学;科学知识及其对象的最终根据就是认识活动的先天形式以及作为认识活动的先天形式合理运用的最根本条件的自在之物。  相似文献   
104.
康德以前的天才观往往徘徊于神与人之间 ,逗留于说与不可说之界。该文试图通过对康德天才观的自然性与社会性 ,独创性与典范性 ,想象力与理解力关系的勾勒和阐发 ,探寻其天才思想的现实基础、多维特征以及深层本性 ,从而达到对天才之人性的界定与论证  相似文献   
105.
康德的教育哲学思想是其批判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从物的两重性引申出入的两重性,又从人的两重性引申出教育的两重性;在此基础上,他把教育哲学的重点放在道德领域,将人的自由意志与服从道德律的意志等同起来,强调意志的自律、道德义务感的养成。康德的哲学教育思想对近代西方及中国的教育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6.
从《判断力批判》的整体结构出发,探讨了康德艺术观的基本问题,指出:康德哲学的核心是人的问题,作为解决审美问题的判断力批判是从纯粹理性到实践理性过渡的桥梁。《判断力批判》从对审美的先天条件探讨引出艺术问题即审美创造的探讨。康德从分析艺术的本质入手,提出了艺术的自由原则和创造原则,并通过对美的艺术的论述,指出了天才的本质特征,进而确立了想像力在艺术创造中的基础地位。康德的这一艺术理论,对西方艺术观跳出古典的模仿说向近代浪漫艺术和现代艺术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7.
本文从西方哲学史的自我理论发展线索 ,探讨了康德自我学说的理论渊源。康德综合了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和近代欧洲哲学自我理论 ,形成了一种新的哲学时代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跨越近代 ,把哲学发展推向了现代。  相似文献   
108.
当代世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文明对抗愈演愈烈,以康德为代表的启蒙理性所倡导的和平理念似乎与今天的人类渐行渐远,难道理性乃至启蒙理性出了问题?勒维纳斯起而反思康德的和平观。归纳起来看,勒维纳斯和康德在和平观上存在四个方面的尖锐对立:在和平的起点上,康德认为和平始于公民社会,而勒维纳斯则诉诸前自然状态;在和平的根据上,康德认为其基础在于理性和自然的合目的性,而勒维纳斯则归之于脸和他者;在和平的实施与人的道德(善)之间的关系上,康德认为人类的进步与道德的提升没有任何关系,而勒维纳斯则指出,没有善就无所谓和平;对于和平的核心概念,如相邻性、好客等等,康德将其认作有限的权利,而勒维纳斯则把它们视为无限的责任。如果换个角度来看,这些对立与其说是对立,不如说是补充和深化。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把勒维纳斯的“好客”理论变成康德“和平论”的基础,是否就万事大吉了呢?文明之间是否会从对抗走向对话?从解构理论的立场上剖析,勒维纳斯的和平观也蕴涵着另一种危险。  相似文献   
109.
道德神学的现世存在是道德的宗教要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世宗教的理念形式(纯粹道德宗教),即以纯粹实践理性为根据的道德信仰(因信得救)和“共同善”相统一的至善理念。另一方面,通过对历史基督教的阐释,证明现世“合理的普遍宗教”的代表就是基督教,从而使道德神学的表象得以现世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0.
面对理性与自由的冲突,康德划分出物自体领域保留自由存在的可能,并将自由的实现寄托于人遵循纯粹理性规定,依照道德律令行事。为了确保人能实现自由,康德不得不公设上帝存在。然而,将上帝迎接回来意味着自由的实现被推向天国,康德自由观的现实生命力就此窒息。不同于康德的抽象自由观,马克思自由观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立足于现实物质世界,找到了实现自由的现实路径,完成了对康德自由观及其现实困境的克服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