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60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243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301.
针对国外最近对康德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种种议论, 本文指出, 康德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建基在两个相互联系却又不可归约的论据上的, 即自由和权利的原则。尽管康德没有明确论述这两个论据间的内在联系, 但它们确是体现在康德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中的根本原则。因而, 任何基于对康德某一论据的理解作出的结论都是片面的和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302.
"审美无利害"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作为审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点进行阐述,并将其作为"质"的契机来规定美的。尽管西方以往不少学者对审美进行了分析研究,但第一次在哲学历史里系统、严格地为"审美"划出独立领域,真正使美学成为一门新的科学的却是康德。他提出的"审美无利害"把审美愉悦从由感官引起的快适和追求善所引起的愉悦区分开了,此命题在康德整个美学体系里起着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03.
邓晓芒涉及中西哲学及文化比较方面的著述甚多,尽管不少观点富于创新性和挑战性,但也同时流露出许多偏颇和自相矛盾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他对西方逻辑理性的过于推崇,对宗教和自由的狭隘的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较量的前景的错误估计,从而导致对中国式直觉悟性思维的轻视,对中国人形而上学信心的困惑和不满,以及对中国人的实践和实用观的贬低。中国人的确没有西方基督教那样对上帝彼岸式的宗教信仰,但这并不等于说中国人就没有信仰。中国人深邃的直觉悟性使他们对世界的本源、人与世界的关系等形而上学问题怀有一种近乎先天本能式的信心,因而也就无需再创造一个外在的上帝来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了。因此,形而上学的信心就成为中国人信仰的代名词,与西方人以及邓晓芒形而上学的迷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304.
随着原型范畴理论在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经典范畴理论已很少被人提起。本文论述了康德通过“三分法”及先验理论对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进行的完善,及在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中间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05.
对于做学术工作来说,"博"和"约"的"结合"要有一个"过程"。哲学家康德,却是一位"吾道一以贯之"的大哲,他的思想严密到具有"不可撼动性",他50岁以后各种著作、思路之间的照应和应对都严丝合缝,这样"过得硬"的思想学风,是我们效仿的楷模。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是一个内在关联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306.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始端的构建者,其主旨是以概念的界分来构筑人之为人主体结构的形而上学基础。从外观或者延续的历史角度加以观察会发现,学界对于康德哲学本身的理解是在对其哲学不同板块的特有规定以及在板块之间的相互界限的转换问题上进行推进和梳理的。而本文试图从新的理解视域出发,进而将对康德哲学外显结构的研究沉淀为实现其哲学最终目的的意识一体性把握,以此阐释在康德哲学的内在建构存留着一个如海德格尔所说的人类学设定,在这一设定中,以对作为主体的人理性意识建构为起点,以实现其自由为最终目的,其完成过程因理性意识自由的实现而首尾衔接,而内在隐含着对于"人"本性或者本质理论的环形构筑。此理解与传统分解式或板块式地理解康德哲学对于"人性"的建构不同,作者试图从康德哲学内部的结构分析入手,对其面对的理论困难及其意义进行新的梳理,以期达到对康德哲学某种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307.
基于历史理性批判,康德确立了人类社会弃恶扬善的进步信念,使其道德哲学、社会历史观与自然的目的论实现了内在的统一,同时他的关于自由、平等以及独立等人类基本的法权政治思想之探讨也展示了其在一些对于人类来说具有普遍意义问题上的深切关怀.这些思想不仅演化为此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精神,而且也对现当代西方法权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08.
在康德看来,真正的道德行为不仅必须出于义务,而且也只能出于义务;只要是出于义务的行为,无论其效果如何,都必定是道德的行为。康德所谓的自律,提升了道德的主体性,但他又把自律变成了没有任何内容的空洞形式。康德把至善当作一种道德理想,当作一种在现实世界中难能而只有在彼岸世界才可能的圆满的善。但实际上,至善并不能解决道德与幸福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309.
形式质料关系是亚里士多德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理论模式,形式质料关系也是康德形而上学的基本思维模式。亚里士多德传统形而上学中的形式质料关系和康德形而上学中的形式质料关系基本相同。形而上学如此“钟爱”形式质料关系是因其虽简单但却蕴涵着大量的人类思想信息,并具有可变通性,因而能够高效率地表达人类文明。深刻认识形式质料的关系,有利于较便捷地、深入地理解形而上学和西方文明。  相似文献   
310.
德国思想家康德从其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出发论述了德育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具体措施。本文对康德德育思想体系及其形成的民族文化渊源作了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