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60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243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61.
康德的自由观有三个不同层次。实践的自由特别是"自由意志",是自由概念的本质和核心。康德没有看到,意志自由这种绝对性是抽象的,仅仅停留在意识中。康德的自由观虽然有积极自由的因素,但这一因素严重地束缚于消极自由的框架中,无法释放出来。马克思眼里的自由是双重的:既在于摆脱束缚,超越障碍,又在于自觉自愿的遵照客观必然性去从事创造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62.
超验主义是波德莱尔应和论的思想基础之一。对超验世界的顿悟与体验,虽与渡德莱尔年轻时嗜食兴奋剂有关,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却与瑞典宗教哲学家斯威登堡的通灵术密切相关。文章不但阐明了波德莱尔应和论与斯威登堡通灵术的联系,也较细致地考察了作为宗教哲学家斯威登堡的身份和理论。由于事涉康德,也阐明了康德与斯威登堡的关系。  相似文献   
63.
阿多诺的《道德哲学的问题》主要还是严谨的学术研究,中间隐含时代之思。阿多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思考受尼采和韦伯的影响比较大,尼采对康德进行了激烈批判,阿多诺对康德的思考努力纠正尼采的极端.阿多诺与韦伯的对话建立在与尼采更深的对话的基础上。阿多诺看到了尼采和康德的本质的相似性.康德的绝对律令这样的主体的内在性在当下的不现实,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也一样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64.
康德的哲学包括知识论、道德哲学和美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相比之下,他对政治的思考是零散的,因此,需要把康德的宪政思想放在他的哲学体系的语境中加以研究。康德的宪政思想自有其逻辑,他把宪政建立在普遍的伦理和道德基础上。这正是康德在其道德哲学中体现出的思想。康德以其道德哲学中的"自由"理念为线索来论述他的宪政思想,包括宪政的可能、宪政的必要、宪政的原则和宪政的实现。   相似文献   
65.
从康德的先天直观到胡塞尔的本质直观,他们的直观有着根本的一致性,既通过先验性保证了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又通过原本直接地被给予的明见性(直观)担保了知识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66.
康德认为没有所谓“纯粹”的美学,从而隐约地表现出了对审美的实践维度的构想,但由于他拒绝赋予美学以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目的而未能完成。黑格尔明确地予美以客观的目的,即“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但他的美学所表现的乃是一种哲学思维的理念,没有人人切实皆有的“感”、“觉”或“悟”,不合审美的感性特质,审美的实践维度之建立的愿望仍然落空。中国传统美学则始终把涵养人人生命中所具有的道德实体“心”、“性”作为审美的客观目的,同时它给以人格修养工夫这样一个切实的实践理路,从而建立起审美的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67.
国内康德学之学术史,应当包括原著翻译、配套研究资料与学术论著三大类。翻译应该准确、可靠,让人充分“信得过”,必要时也应给读者一张“云水相接”的“导游图”;配套研究资料除了对原著章节阐释之权威论著之外,最有实用价值者是“逐字逐句”的注释串解,这是康德自己的要求,亦是康德研究者之共识。  相似文献   
68.
在现代性的后果愈演愈烈的今天,人们自然会想到尼采批判现代性的意义。然而,远在尼采之先,康德就向世人发出了警惕现代性的呼声。康德从启蒙运动对目的论的抛弃中看到了现代性的征兆。启蒙运动所隐含的机械主义和功利主义两重现代性倾向共同侵夺了精神世界的地盘,其最终的结果就是目的论的陨落。康德试图通过形而上学的重建以及目的论的重倡来遏制功利主义和机械主义的蔓延,以阻止现代性的过度扩张。  相似文献   
69.
牟宗三以孔子“仁”的“觉”、“健”特性为逻辑起点,“践仁”以接契“天道”,并以孟子的“不忍人之心”,宋明儒的“仁心性体”释“仁”;不仅如此,他还把基督教的“上帝”和康德的“自由意志”比作“仁”,将“仁”视为生天生地的绝对形而上道德本体,并从中开出现代民主和科学的外王来。这为后人研究“仁”提供了有益的视角,也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只有深入开掘儒家“仁”学传统,将“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并作出西学的创造性诠释,才具有方法论的价值和意义,也才能切实有效地为构建现代新儒学服务。  相似文献   
70.
将康德“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命题分成“人是有限的”、“上帝是无限的”、“上帝是理性所设定”以及“理性是人的理性”四个方面来理解即发现“理性无法理解自己”的矛盾。牟宗三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资源,为化解这个矛盾而论证了“人虽有限而可无限”的命题。新命题的提出说明了物自身的无限性及价值意味,从而为建立道德形而上学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