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6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2012,59(2):233-267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child pornography, developed in several Supreme Court decisions. New York v. Ferber (1982) New York v.Ferber. 102 S.Ct. 2248. Also 458 U.S. 747. 1982.  [Google Scholar] separated child pornography from adult obscenity, and soon thereafter almost all pictures of nude children became illegal. These images had been common in art and usually signified innocence, although they often had an erotic component. The assumption that images of nude youths can only be viewed erotically is a significant change. The justification—that children were hurt in producing child pornography, and that distribution (even no-cost distribution) and private possession contributed to that harm—does not hold up under analysis. It is statistically flawed and inconsistent with other Court decisions. Justice Kennedy's decision in Ashcroft v. The Free Speech Coalition supports the argument that the images are forbidden because they challenge the ideology of the innocent child. Since erotic images of adults are common,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of youth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sexual politics.  相似文献   
12.
1961年3月1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发布行政命令成立一个暂时性的志愿性组织和平队。9月22日美国国会通过的《和平队法》,使和平队获得永久性授权。美国和平队计划主要派遣以大学毕业生为主的美国青年,到发展中国家的乡村与城市,直接与发展中国家的中下层人民打交道,从事教学、社区开发、医疗保健等工作。虽然和平队的产生有受美国慈善传统的影响和表现美国人民的人道主义的一面,但在当时美国政府主要是出于冷战政治的需要而建立这一机构的。  相似文献   
13.
This essay is an unconventional book review(s) that aims to integrate the messages of two books, one a personal memoir by leading U.S. mental health consumer-advocate Patrick J. Kennedy, youngest son of the late Senator Edward “Ted” Kennedy, and the other, an edited volume by two group work educators that is informed by liberation health social work.  相似文献   
14.
和平演变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肯尼迪政府时期是实施这种政策的重要阶段。文章从介绍肯尼迪对华和平演变思想入手,重点论述了他以大陆逃港者这一所谓"难民问题"为由对华采取人权外交,试图挑起中国内乱,和平演变中国。中国对此保持了高度警惕。正是由于肯尼迪政府依旧采取对华敌视态度,加之中美两国对人权的不同理解,肯尼迪尽管有改变前任僵硬对华政策的考虑,但两国紧张关系却未能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15.
在经历艾森豪威尔时期太空时代带给美国的政治冲击后,即任的肯尼迪总统在冷战国际形势的制约下,重新制定了美国外层空间政策的目标与原则,并确立了具有强烈冷战色彩的“阿波罗计划”。肯尼迪政府时期美苏在外层空间领域进行的一系列威信与军备竞赛,都深刻反映了这样一种冷战本质:即冷战是美苏两国在积极的军事准备的基础上,围绕国家威信度和制度号召力展开的政治和心理战争。  相似文献   
16.
肯尼迪政府时期美国出口管制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肯尼迪政府时期,面对日益复杂化的国际、国内形势,美国政府对出口管制政策进行了调整,一方面使出口管制政策更加制度化、法律化;另一方面努力协调了与西方盟国的关系,以提高出口管制的有效性;同时对苏联、东欧和中国等国区别对待,以期实现其拉拢、分化的目的。这一政策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美国与西方盟国的关系,利用了中苏分歧,离间了苏东国家的关系,使美国在冷战格局中保持了主动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事件是冷战期间美苏之间最严重的一次直接对抗,肯尼迪采取了以武力威吓、制造风险、自我克制、准备谈判为特征的"边缘策略"。在危机发生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追求谈判可能性边界的过程。核时代使得国际危机的处理方式发生变革,在核时代这个常量限定的条件下,博弈双方会控制边际收益,达成利益均衡点并缓和危机。  相似文献   
18.
肯尼迪是越南战争的始作俑者。肯尼迪去世后,学术界围绕其能否从越南脱身展开了长时间的争论。认为肯尼迪在1963年底已经开始从越南撤军或者其连任将从越南脱身的说法不过是美化肯尼迪的神话。那些断言肯尼迪能够带领美国从越南脱身的证据是经不起推敲的。通过对当时肯尼迪所处国内外环境和其自身状态的分析,我们认为肯尼迪不具备从越南脱身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下面的世界》是澳大利亚短篇小说女王凯特·肯尼迪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于2009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小说通过一个寻常百姓的家庭故事,刻画出当代澳大利亚中年女性在生活中所面临的挫折与烦恼。本文主要介绍了小说的主题,并从三个主要人物的视角分析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作为新生代的女性作家,凯特.肯尼迪从平凡的生活着手,探索后女权运动时代女性真正的需求,试图把女权运动由空想带入现实。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初期,正当中国大陆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时,台湾的国民党当局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这是实现其“反攻大陆”梦想的有利时机。围绕“反攻”问题,美国政府与国民党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较量,最终迫使国民党放弃了这一冒险企图。美国政府之所以反对,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现实使美国决策者深深地认识到,新中国是不可能用武力推翻的,国民党的反攻行动没有成功的任何可能,而一旦失败,则美国也难逃干系。此次台湾海峡危机体现了美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三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一个侧面揭示出美国政府僵硬的对华政策已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