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02篇
  免费   245篇
  国内免费   61篇
管理学   23篇
民族学   16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2篇
丛书文集   1000篇
理论方法论   219篇
综合类   6186篇
社会学   482篇
统计学   1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339篇
  2013年   364篇
  2012年   483篇
  2011年   592篇
  2010年   472篇
  2009年   501篇
  2008年   509篇
  2007年   631篇
  2006年   651篇
  2005年   620篇
  2004年   578篇
  2003年   540篇
  2002年   422篇
  2001年   394篇
  2000年   225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post‐modern discourses, the debate about the relative status of local and dominant languages poses serious policy problems for post‐colonial communities. Critics of minority language rights (MLR) generally point out that engineering a language shift on behalf of a vernacular language – motivated by the preservationist interests, collective rights and sentimental associations of an ethnic group – is futile, a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mobilities of individuals are bound to work against this enterprise. Proponents of MLR have gone to the other extreme of essentializing the linguistic identity of minority communities, generalizing their language attitudes, and treating local language rights as non‐negotiable.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is debate in the context of the attempts to promote Tamil by the military leadership in the North and East of Sri Lanka. The paper brings together data gathered in sociolinguistic studies for four years in the Jaffna societ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ception of the language policy in everyday life. The leadership recognizes that language policy is a symbolic statement for political purposes and tolerates certain inconsistencies in policy and practice. While the community assures itself of ethnic pride and linguistic autonomy with the stated policies, it negotiates divergent interests in the gaps between the policy/practice divide. Scholars should recognize the agency of subaltern communities to negotiate language politics in creative and critical ways that transcend the limited constructs formulated to either cynically sweep aside or unduly romanticize language rights.  相似文献   
982.
文章围绕写实油画的教学,从技术层面到艺术层面,从艺术层面到当今艺术专业学生的现实处境,探讨了艺术与市场、大众和社会联系的可能性,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提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83.
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生产方式、语言习惯、宗教习俗,而这一切都会反映在语言中。汉英两种语言生动地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差异,体现出不同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及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984.
成功的学习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策略和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自主学习循环模式是以学习自我调节为取向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之一,它所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我调节能力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通过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策略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值得外语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85.
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反映了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差异.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指示语运用上存在着差异,为使译入语读者易于理解,翻译中有时要进行指示语转换.本文结合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对比讨论汉译英中指示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986.
自然语言的隐喻性特征普遍地受到重视。语境、语义冲突的存在使隐喻的理解更为复杂。因此,在一定的语境中把握词汇的创造性应用以及语义的冲突性特征是隐喻理解的关键。  相似文献   
987.
哈尼语的ne33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它既当结构助词用,又当后缀使用。现代哈尼语是一种分析型较明显的语言,其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虚词的多功能性反映了分析性语言的一种特点。  相似文献   
988.
翻译症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对英译汉时,所出现的翻译症现象进行了分析、归纳,并举例加以详细说明。翻译症的主要特 点为译文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要想真正学好翻译,就必须摒除翻译症。  相似文献   
989.
<〈月界旅行〉辨言>主要是一篇针对(科幻)小说的产生、功能、作用的文学理论批评.娱情多趣、去庄而谐,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鲁迅所共同认可的小说阅读感受;两者也都承认小说有巨大的社会作用.但前者从政治与文艺联姻的角度,把小说抬高到可以兴民亡民、兴国亡国的万千人事之根源的崇高位置,其性质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后者从科学与文艺沟通的角度,则认为小说的发生发展有一个历史积淀和历史进化的过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作用的产物,其性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视俗语且文言与俗语参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鲁迅共同的语言选择.但前者在理论上崇奉俗语之魔力,对文言则一棒子打死,文言的参用也只是实践中的权宜之计;而后者在理论上认识到俗语之利在于人之易,其弊则在冗繁,文言之利却恰在简洁,文言的参用则是一种主动积极的选择.借男女之事编织小说以娱读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鲁迅都看到并认可的一种题材选择.但前者认为天下无妇人之小说,后者则认为超俗之作,可无妇人,读者亦阅而不厌.所以,鲁迅在1903 年便初步形成了与资产阶级维新派息息相通,但在本质上根本不同的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相似文献   
990.
羌汉语言接触形成的一组同源汉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交往导致语言接触。在此过程中,语言相互吸收或输出成分。就吸收而言,非汉语词汇成分进入汉语以后,汉字一视同仁地加以记录;使用既久,其非汉语色彩消失,当中一部分便循着汉语词派生路径孳生同源词,汉字又对这些同源词记录,出现了语言底层并非汉语而文字层面有汉语特征的同源字。古汉语中,"卢"字有黑义,来源于古羌语。垆、栌、、、鸬等字秉承"卢"字音义,形成了一组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同源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