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67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歌剧的诞生与声乐器乐等姊妹艺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巴洛克时期音乐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巴洛克时期,歌剧首先在意大利产生后,并逐渐影响至法国、英国。本文着重介绍在巴洛克时期,歌剧在这些国家的发展概况及风格、流派。  相似文献   
82.
庐剧是安徽颇具代表性的民间剧种,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城乡文化市场的急遽变化以及广大民众文化消费需求的逐步提升,它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在较为艰难的处境中,安徽庐剧团体通过体制改革,艺术创新,运行模式和营销策略的转变,取得了较好成效,使处于边缘化的民间戏剧萌发了新的生机活力,在当今文化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3.
欧洲近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引入,促进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但"欧洲中心论"抑制了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本文将从"侗族大歌"引入视唱练耳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操作方法及预期的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建立一种以母语文化为基点的视唱练耳教学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84.
徽剧是一门古老的剧种,徽剧的故事曲目、脸谱元素、服饰道具以及戏曲动作等元素为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角色资源.根据徽剧艺术元素进行动画艺术语言改编,重新整理和提炼徼剧经典角色造型,研究当下受众群体的审美观念,把徽剧中具有影响力的角色形象移植到动画角色设计中,借助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创造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文化品位高、造型独特的动画角色设计,对加快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提高安徽动漫制作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升安徽经济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5.
大陆的任剑辉研究从1980年以后才开始,起步较晚,发展很快。但内地学者对任剑辉的推崇和宣传始终不渝,是任剑辉研究的主要力量。任剑辉素来为家乡敬重热爱,随着内地与香港粤剧交流和相关研究的增加,涉及任剑辉的书刊文章越来越多。这些资料和研究包括:任剑辉在佛山、广州的早年生活;任剑辉作品在内地的传播;任剑辉对香港粤剧发展的贡献;任剑辉艺术渊源承传;任剑辉唱腔、表演研究;任剑辉名剧研究;以及“任剑辉研究计划”的介绍,任剑辉研究向全国戏曲界的推广等等。总的来说,任剑辉研究正日益向纵深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6.
民国时期天主教机关报《圣教杂志》上刊载的《真道剧谈》是一出颇具代表性的利用本土戏曲手段实现教会价值判断的剧作,它对研究中国近代教会戏曲活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7.
在社会变革、市场经济与多元文化等因素的多重冲击下,杭剧艺术已经衰落成为“濒危剧种”。如何抢救、保护好杭剧艺术,是当下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文章指出,在政府加大保护稀有剧种的力度的同时,杭剧自身也必须遵循戏曲艺术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其中拓展市场、培养观众是保护、继承杭剧艺术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8.
鬼魂形象是人类艺术创作中一种十分特殊的表现形态,它广泛地存在于文学艺术中,与西方戏剧、中国戏曲也有着深广的文化因缘。通过对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中的鬼魂形象表现模式的具体解析与比较,发掘鬼魂形象艺术上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国戏曲不同于西方戏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9.
孟姜女故事作为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说之一,源远流长,而其流传的形式也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变。在江西省广昌县甘竹镇一带即流传着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民间戏曲,俗称广昌"孟戏"。作为一种文化范本的孟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流传演变至今仍生生不息,体现了文化传承演变的本土化过程以及文化范本的功能与意义。  相似文献   
90.
京剧杨派唱腔以流畅舒展见长,但确也深涵着特殊的细腻的品质。曾有"小余叔岩"之称的杨宝森,在与乃师的嗓音条件相去甚远的情势下,宗余而不泥余,在继承余派咬字吐字归韵的基本神髓的基础上,于有限的音域内通过力度节奏的细腻变化,辅以装饰音等方面的细腻处理,最终成功地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杨派唱腔。杨宝森就是主要依靠对余派唱腔精致细腻的艺术处理而获得的深醇韵味和高雅格调来展示自己的独特风格;不能深谙其细腻的品质,就不能在其朴实无华中平中见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