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19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李鸿章的国际法意识与琉球宗主权的丧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章虽然对日本吞并琉球持消极态度,但他并未置之不理,而是主张运用国际法同日本进行交涉,要求琉球自主.这种处理方式虽对扩张中的日本不可能产生遏止作用,并又影响到了以后对越南、朝鲜问题的处理,中国被迫卷入了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但其力图在国际法的框架下解决争端,却也无不显露出其思想的先进性,表明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2.
李白与谢安     
李白十分推崇谢安,诗文中出现次数很多,因为谢安适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李白与谢安的气质相似,人生态度也有相似之处,生活理想也很相似。隐居待时、功成身退,是李白仰慕的政治理想;狂傲自负、志存高远、不慕荣华是李白钦佩谢安的另一方面。然而,谢安既有政治才能,又有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和特殊地位,建立了盖世奇功。李白富有政治热情而无政治才能,也缺乏政治家的素质;政治理想没有实现,但不幸的经历却成就了世界级的诗人。  相似文献   
153.
李白诗歌作为唐诗最高典范的被接受与遭贬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诗在其生前尽享世人的至高赞誉,而在其身后虽时有赞评然更多的却是屡遭贬抑,北宋以后李诗研究与杜诗相比显得极其萧瑟落寞。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兴起、宋代道学的昌盛及清代诗史意识的强化与朴学的盛行是李白诗屡招后人贬抑冷落的主要文化背景,从李诗作为唐诗最高典范的被接受与遭贬抑,可以看出文学外在因素对诗学价值取向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4.
李益是唐代最为重要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在骨气顿衰的中唐时代尤其突出。文章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他边塞诗中强烈的功业思想、个人英雄主义、民族主义情绪和雄健刚劲、沉郁愤激的风格情调及其内在和外在成因。  相似文献   
155.
金圣叹和李渔虽同属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且都精于小说戏曲理论批评,但两人的性格为人、生活态度、人生道路等许多方面也存在不同之处。因此,金圣叹与李渔的文学思想也有明显的不同,呈现各自独有的特点。金圣叹服膺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创作理念,推崇悲剧,肯定《水浒传》与《西厢记》都是以悲剧结尾的杰作。李渔则表明并不认同“发愤著书”,宣扬“唯我填词不卖愁”,极力肯定喜剧创作,甚至认为自己的诗文“皆属笑资”。  相似文献   
156.
李泽厚与陈炎的儒道互补研究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泽厚与陈炎对于儒道为什么能互补、如何互补、互补的结果、如何评价这一互补等问题 ,有着不同的回答。比较而言 ,李泽厚为适应“自然人化”理论 ,针对“儒道对立说”的偏颇 ,更强调两家的同一 ,并选取了多种方法来阐发自己的主张 ;陈炎坚持“价值中立”、“方法多元” ,以区别于周而复始的重新评价和单一的“学术规范” ,因而能够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解释儒道之间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 ,揭示这两大文化源泉在民族历史及美学史上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157.
土族李土司远祖系突厥沙陀种,沙陀酋长朱邪赤心为振武节度使,子李克用为唐雁门节度使,后进晋王。李克用于李存勖为后唐庄宗。庄宗存勖死,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即位,是为明宗。明宗即位前夕,李克用之嫡子嫡孙有的被杀,有的逃入阴山。辽金时以白达勒达名字出现。及至蒙古兴起,黑达白达合二为一。元朝廷以西宁洲为李克用后裔驸马昌吉之分地。昌吉死,无嗣,其弟脱脱木耳袭。元亡明兴,脱脱木耳之五世孙李南哥归降,是为土族之李土司,并衍生出沙陀后裔三李土司。  相似文献   
158.
薛泉 《殷都学刊》2005,(4):86-89
李东阳文体辨析说是明代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由体类之辨与体派之辨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构成,是其诗文理论基石,针对性强,意蕴深刻。其说意在辨清文体畛域,回归诗歌当行本色、规范行文、指导写作、改革文风,客观上又启迪了“七子”之崛起,对明代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其亦有保守、不足的一面,尤其是为诗讲究技法,已开“七子”机械拟古之法门,导致了一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59.
: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伦理思想是从实际的物质生产关系中产生的 ,并对社会的物质生产关系产生反作用。十一世纪中叶的思想家李觏从实际物质利益出发阐明道德的起源 ,并力倡功利主义 ,强调平土、均田 ,注重生民的物质利益 ,其思想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 ,对今天的经济生活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0.
丁忱 《唐都学刊》2006,22(6):19-21
对唐初文坛华艳的文风,历来研究者们都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这种文风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文章也是华靡浮艳的。其实,唐太宗喜好美文不假,他的文学作品中也确实有风格卑弱之作,但其公文作品风格却比较质朴,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太一样。从公文内容与写作特色等方面对李世民公文文风的辨析,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