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刘刚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83-87
为解读李侗复杂的政治情结,对其面临的出仕契机、规避仕途的成因、政治之呐喊进行了剖析。分析认为:李侗出生在官宦、世儒之家,有着良好的政治背景,更曾有良好的道德、学问及修养,但由于政治时局的动荡、罗从彦的影响、志趣治学的坚守最终促使其无意出仕;终身未仕的李侗对政治绝非冷淡,相反,其对政治时局密切关注,主张整顿纲常、明天理、正人心、重视教化,更曾反对议和、主张抗金、强调一统。 相似文献
182.
文章全面论析了李若冰的散文创作,认为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永远保护自己信仰的纯真,将笔触对准祖国建设的步伐,将一腔的爱心献给社会主义的实干家、奉献者、殉道者,这就是李若冰,就是李若冰的文学。李若冰是一个青春永驻的抒情诗人。 相似文献
183.
高明峰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1):62-67
“理学”这一概念与“道学”、“宋学”等概念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理学”的产生和运用具有特殊的背景,既有经济、政治等外在环境的影响,又受到学术传统内在理路的制约。因此,把握“理学”概念,要运用历史的眼光,结合特定语境,从不同的层面来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84.
185.
李龏《梅花衲》所集林逋咏梅诗8句,集苏轼咏梅诗10句,从中可以看出从林逋到苏轼咏梅诗的价值走向经典,尤其是体现了林逋咏梅诗意象的经典化;《梅花衲》还多方面刻画了梅的立体形象,凸显了梅花之冰雪精神与高洁品性,以梅花来寄托漂泊不定的身世之感,寄寓无限感伤之情;厘清了从梅之精神到人生志趣、家国之恨的梅花诗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86.
王胜明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5-9
李益是唐代最为重要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在骨气顿衰的中唐时代尤其突出。文章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他边塞诗中强烈的功业思想、个人英雄主义、民族主义情绪和雄健刚劲、沉郁愤激的风格情调及其内在和外在成因。 相似文献
187.
赵珍珍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3):48-51
面对中华民族的危亡,李大钊不断思索救国道路。大多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反思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现实时,都将国家的积弱归结于国民素质的低下,因此一股国民性改造思潮随即涌起。李大钊也根据中国本土实际,与外来先进思想碰撞得出自己的中国农民国民性改造思想。当很多人在对比西方民主科学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都倒向西方文明,而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明,竭尽全力去挖掘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时,李大钊却以“民彝”思想、调和思想来构建自己本国国民性改造思想。李大钊认为改造的主要对象是占国家人口多数的农民,改造的主体是青年知识分子,并提出了有中国特色国民性的改造目标及由渐进到彻底的改造方式。当今对李大钊农民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思考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8.
189.
郑泽隆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27-31
广州沦陷后,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批华侨从居住国辗转返回侨乡广东后方。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不仅组设了广东省振济会、广东省紧急救侨委员会等救济机构,还努力督率所属各机关救助受难侨胞、侨眷和侨生。李汉魂救护侨胞的工作是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李汉魂及各有关机构为救护侨胞、侨眷和侨生所做的主要工作,既有重要意义,也有不足。 相似文献
190.
李大钊、毛泽东、陈独秀都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即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三者的农民思想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性。三者在对农民运动的总体认识、解决农民问题的途径、农民的指导思想三个层面存在共识,三者的差异性体现在研究方法、理论运用及革命道路选择这三个主要区别上。比较和分析三者在农民思想方面的认识,可以引发对农民问题的现实思考,为当前农民的政治现代化、社会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等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