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19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李白诗歌英译研究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衡量标准。以数词的英译为切入口,以美学视角下的“对等”比较李白诗歌意境美、气势美和情感美等非纯形式诗歌特质在译诗中的还原和再现,对李白诗歌英译研究具有指导和突破意义。  相似文献   
42.
李商隐一生以悲苦执着的政治追求创作了大量政治诗。然而在其政治诗的创作中 ,由于晚唐社会的悲剧使诗人不仅获得了刻骨铭心的悲剧体验 ,也孕育了“才命两妨”的悲剧命运意识和“人间桑海朝朝变”的悲观宿命意识 ,并使其政治诗创作浸淫在“爱君忧国去未能”的悲剧心态之中。本文从李商隐政治诗的创作心理历程分析了其政治诗悲剧创作心态形成的原因 ,揭示了诗人政治诗悲剧创作的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43.
作为北洋舰队的创始人,李鸿章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终于于1888年建成了位居世界第四位的海军舰队,使北洋防区实现了近代化。他忠于朝廷,但同时也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多灾多难、备受凌辱的国家中任国家重臣,他竭尽所能,却因多方原因最终亲手葬送了北洋舰队。客观而全面地分析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与经营北洋舰队的功过,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44.
根据诗体、题材、用语等多方面的证据来看,《代曲江老人百韵》“年十六时作”之说很可能是作者元稹 本人提供的不可靠之词。当然,这一点并不必然涉及作者的人品“污点”,而是与唐人普遍“好大言”的风气有关。  相似文献   
45.
邓新跃 《唐都学刊》2005,21(2):124-126
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领袖李梦阳与何景明,在明代正德年间有一场激烈的文学论争,二人论争的诗学内涵是师法古人的具体方法与途径,以及诗歌风格的不同取向,其复古的信念则基本一致,二人产生分歧的原因是个人资质禀赋与南北地域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46.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陕北公学在延安成立,李维汉是陕北公学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在陕北公学工作期间,始终坚持统一战线、抗战建国以及党性办校的管理理念,同时贯彻民主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及学员间应同步学习等教育思想。李维汉管理理念和教育思想在陕北公学的贯彻,培养了一大批抗战干部,丰富了干部教育的内涵,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奠定了中共干部教育的基调。  相似文献   
47.
李煜、李清照是我国古代婉约派词人中的大家。李煜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真”,他的词一任真情的流露,较少有理性的节制:他前期主要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悟;后期主要写亡国之痛,血泪之情。李清照是宋王朝南渡前后最杰出的女词人。她的前期主要写略带苦涩和忧虑的望夫词和对大自然、禽鸟花草的热爱的抒情词;后期主要写的是亡国亡夫的血泪词,这既是词人情感历程的写照,又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相似文献   
48.
20世纪30年代",商资归农"活动遭到了一些社会人士的尖锐批评,骆耕漠、韦东、李龙门为其中的三个代表人物。他们的批判反映了这场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各自的理论依据又不尽相同,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人对当时中国农村出路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49.
李清照与秋瑾分别生活于宋、清两个不同的历史时代,她们都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和超凡的才艺,都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和相似的审美情趣。虽然她们的人生都是悲剧性的,但她们人生悲剧的表现形式却是不同的,李清照是哀婉的秀美,秋瑾是崇高的壮美。究其原因在于她们的个人精神支柱和彼此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  相似文献   
50.
"韵"是一种外在形态,更是内在的精神。秦观词从感物、言情两方面体现了"韵"味:得之于内、虚处入神的空灵之韵;重在感发、意在含蓄的清灵之韵。然而秦观词"韵"尚有"无力蔷薇"之不足,与李清照词进行对比论析,可资更好地认识"韵"之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