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57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林正青所著的《小海场新志》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海盐史和地方史的第一手资料,介绍林正青其人、《小海场新志》的成因和叙例,揭示《小海场新志》的历史价值,使读者对《小海场新志》有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2.
《西北行》是民国西北开发热潮时期众多西北行记中惟一一本由女性撰写的著作。作者林鹏侠是一位颇具豪侠之气的知识女性,有感于“一·二八事变”后国难当头的时局,在母命之下毅然踏上考察西北之路。其女性视角细腻而犀利,对西北社会问题的记录和分析独到而深刻,不仅起到了让国人了解西北宣传西北的效果,且为后人研究20世纪30年代的西北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33.
李平 《阅江学刊》2010,(2):111-115
林语堂1936年离开上海,开始了30年的海外创作生涯。他连续在美国出版《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瞬息京华》等畅销书,名震一时。但是林语堂的英文写作,早在1927年就开始了,而且有些作品先在中国出版,后在美国再版。通过比较分析这两个文本在文化方面内容的处理差异,探讨林语堂面对不同语境、不同读者时所采取的不同写作策略,以及该策略对当今的华裔文学研究、汉英翻译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的意义,可以看出,林语堂的作品在中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写作技巧上,而非写作题材上。  相似文献   
34.
<奇岛>描绘了一个乌托邦,一个以古希腊文明和中国道家文化为灵魂的智慧、快乐、闲适、风雅、自然、近情的理想共和国,同时对现代物质主义漠视和戕贼人的事实,对现代艺术、哲学及其他人文学问脱离人和歪曲人的荒谬,给予了痛快淋漓的抨击.小说要人们尊重人性,先弄清人是什么、人需要什么、人生为着什么以及什么才使人真正快乐,然后再去确定文化的目标和方向,再去确定什么是真正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35.
救护总队部的“林可胜时期”(1938~1942年),是中国红十字会抗战救护最辉煌的时期。文章依据档案、当时的报刊、文献、口述历史资料及该会内部资料,考察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的组建、空间及内部组织结构变迁、与卫训总所的关系以及“内部风潮”的潜滋暗长对抗战救护事业的多元效应,弥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36.
林语堂拥有特殊的中西文化背景,他将传统婚姻与现代爱情兼容并蓄,和谐统一于"现实的理想"中。他否认爱情至上论,主张婚姻的和谐互补,性爱的自然美妙,反对不婚不育。他对完美女性做出了既现代又传统的阐释,并从男女不同的身心结构和生存方式入手思考女性的归属及其与家庭的关系,提倡女性真正的幸福在于婚姻和家庭。  相似文献   
37.
余华的《兄弟》中李光头、宋刚俩兄弟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谊,作者以兄弟二人几十年的情谊,来凸显从文革到当下的几十年中国史。兄弟二人因为林红而纠缠不清。经过天翻地覆,生离死别,林红经历容易害羞的纯情少女、恋爱时的甜蜜姑娘、心里只有宋刚的贤惠妻子、和李光头做爱三个月的疯狂情人、生者戚戚的寡妇等诸种身份之后,最终走向了操皮肉生意的美发厅。余华通过林红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女性生存的长恨歌。《兄弟》既是李光头和宋刚的人生长恨歌,也是林红的人生长恨歌,他们共同折射出了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38.
林黛玉与简·爱在身世、对爱情的执著、对社会环境的叛逆诸方面颇有相似之处;但她们在对待平等的态度上、人物形象的内涵深度上有很大的区别.前人的研究零散地涉及到-些,本文力图对此作一个较系统深入的探讨,并着重比较二者的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9.
严复和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的著名翻译大家,他们为中国翻译理论奠定了基础。严复的“信、达、雅”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而林语堂则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标准。回顾、比较了两者的翻译观,论述林语堂对严复翻译理论的发展,旨在说明林语堂的翻译观对中国翻译理论的重大价值和贡献。  相似文献   
40.
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翻译史上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引入文化身份研究方法,分析了林语堂的文化身份构建。以其英译《浮生六记》的翻译行为为个案分析,研究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对其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的影响,指出文化身份研究为全面客观评价林语堂及其翻译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