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9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通过对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原本与三次修订本之间的比较研究,首先分析了两种文学史的写作类型--学术专著型和教科书型的特点,以及刘著文学史的写作类型的变化;其次分析了三次修订带来的另一种变化--文本性质的变化,由此探讨了人文性叙述文本的特性,暗示了阐释性观念在叙述历史中的作用的限度,以及超越这一限度可能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2.
杨洋 《南都学坛》2004,24(4):72-75
刘勰的《文心雕龙》处于中国古代意象说到意境说的转变过渡时期。《文心雕龙》是意象说的集大成者,《文心雕龙》意象说是中国古代文论第一个系统的理论学说。在《文心雕龙》中"意象"首次被运用于文艺美学领域,《文心雕龙》围绕着"意象"展开了一系列文艺美学上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范畴,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如何营构融合审美意象,并完美地传达审美意象,是《文心雕龙》意象说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3.
刘震云是当代著名作家。他总是把深奥的道理寄寓在简练的文字当中。他的小说中写满了横七竖八的被异化了人性的人。从权力的实施者和受众两个方面研究和分析刘震云小说中人性异化的问题,并将异化人性的根源指向中国传统的以官本位为主要特征的权力文化意识,对人们理解刘震云的小说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4.
徐志啸 《晋阳学刊》2009,(1):97-102
用西方理论解析和比较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这是美籍学者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一书核心价值的体现,也是他以西方学者的眼光,认识、审视、解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并向西方读者作系统介绍的具体表现。由此,我们可以透视和比较中西不同的文学理论,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5.
因著名戏剧家田汉拜谒冯子材墓的题诗中有"近百年来多痛史,论人应不失刘冯"一语,引发了关于冯子材、刘永福两位民族英雄历史地位的排序问题。冯、刘二人,都曾为捍卫国家主权、反对外国侵略做出杰出贡献,但从事功、品格、成就、贡献等方面看,冯子材都远胜刘永福一筹。  相似文献   
106.
刘梦溪《红楼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红楼梦新论》、《红楼梦与百年中国》(《红学》的增订版)、《牡丹亭与红楼梦》等。刘梦溪的《红楼梦》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两个阶段:一是《红楼梦新论》阶段,二是《红学》阶段。刘梦溪《红楼梦》研究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尝试运用文艺学基本理论研究文学作品,为了这一实用目的,他选择了当时颇为流行的批评理论和方法,虽不免机械和狭隘,但研究格局很大;刘梦溪《红楼梦》研究的第二阶段,则重新检讨红学的历史和现状,能够从学术出发,分流梳脉,评短论长,豁然贯通,视野更开阔了,思想更融通了。并且,刘梦溪的《红楼梦》文化研究呈现出一种"文化托命"的学术使命感。  相似文献   
107.
刘洁岷是中国当代诗歌大陆"中生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创作题材广泛,诗歌技艺精巧娴熟,在创作中力图突破旧作。其近期诗歌,即2010—2011年的诗歌,结构不断更新,技巧进一步内化,并完美地将诗歌中古典美与现代意象结合,形成了他卓异而不易捕捉的个人化诗歌风格。刘洁岷的近作彰显了其诗歌创作的诗心并展现了多维诗歌创作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8.
作者通过对1939年—1940年间柳无垢致柳亚子的33封家信的解读,揭示了保卫中国同盟早期活动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并就家信里叙述的宋庆龄平日里待人接物的事例,介绍了她的高尚品格。  相似文献   
109.
文道关系是韩柳古文理论的核心。在这方面,人们多看到韩柳"文以明道"的论述,其实,韩柳的文道关系论包含了三个层次,一是文以明道,一是文本于道,一是道归于文。正因为后两个层次的存在,韩柳得以保持文学的相对独立性,他们的道论才成为文论而不是纯粹的思想论。缺少任何一个层次,对于韩柳文道关系的理解都不全面。  相似文献   
110.
《淮南子》是秦汉文化转型期的重要作品,是“杂家”的代表作,其受《楚辞》影响的一面以往没有受到重视。文章简要分析了《淮南子》与《天问》在创作动机、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一致性,以见《楚辞》、尤其是《天问》对刘安的影响,反映了《淮南子》对先秦文化吸收的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