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3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3篇
民族学   31篇
丛书文集   343篇
理论方法论   49篇
综合类   1270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李大钊哲学思想的演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仓 《北京社会科学》2003,(1):95-100,111
面对近代中国空前严重的秩序危机和意义危机 ,在探索启蒙救亡的革命实践中 ,李大钊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李大钊前期哲学具有鲜明的唯意志论特征 ,它崇尚意志自由、斗争创造和群众意志的历史创造作用 ,其中的合理因素被批判地融进了李大钊后期所信奉和宣扬的唯物史观之中。李大钊对唯意志论的扬弃、超越和向唯物史观的转变 ,是中国近代哲学史中的一次伟大变革 ,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92.
光复会和上海光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同盟会成立一百周年,光复会是同盟会的组成部分之一。上海光复是同盟会中部总会和光复会共同策划,举行武装起义的;“复浙江,下金陵”,光复会也有劳绩。不久,陶成章被刺,光复会解体。本文根据史实,对此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93.
刘九生 《唐都学刊》2013,29(2):1-19,F0003
秦始皇帝陵秦人自名丽山,仿效昆仑传说,封土埋没了空前绝后的“地天通”,地下地面及其上各类埋藏、建构建筑,多与天象对应.地宫、“地天通”、封土及其主人,就这样“常居”天地之中.丽山总体营造的主导思想,系以比类取象为核心的天人相应或天人合一整体观.“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巧意卓立,品物毕图;雕琢性情,隐以藏用.  相似文献   
994.
忧虑,体意识的作用晚清以降,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震荡。李大钊作为近代先进的知识人,对近代中国知识人的精神层面充满并逐渐发生从“匹夫”到“群体”意识的转变,认为青年是“群体”的“群魂”,主张应培养知识人的群并通过办报等方式来实践其群体意识,从而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产生了积极  相似文献   
995.
《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作为李白的一首自传体抒情长诗,记述个人经历和评价历史事件,与实际多有出入。诗人的创作活动都受到特定的对象、环境、动机的影响,突破事实本身的限制,寻求艺术上的平衡。这说明经过诗人主观改造过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并非一一对应,诗人的创作过程也是对历史进行个人化重构的过程。藉此可以深化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及李、杜基本分野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6.
李广是《史记》中的悲剧英雄,他勇武、仁爱、淳厚,屡立战功却不得重用,最后被迫自刎。他是皇室矛盾的牺牲品。这种“人生价值的毁灭”的悲剧,熔凝着作者自身的悲剧遭遇,并且体现于整部《史记》中英雄形象的刻画。  相似文献   
997.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的薄来厚往是独树一帜的对外交往方式。探究薄来厚往的历史原因,最根本的还在于意识形态方面。而儒家的礼的传统影响尤深。薄来厚往的根本原因是重礼轻利的思想、礼教统治重视舆论以及中国人的面子感扩大了薄来厚往的范围、对礼仪的重视表现在薄来厚往中,对礼仪的要求十分苛刻、古代中国的文化虽然在东亚有很大影响,但礼教统治并未在中国之外推广,薄来厚往也只局限在中国与诸中小国家之间。  相似文献   
998.
李觏的农村诗,写自己身居农村之所见闻所感,反映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愿望和农民的苦难,皆为刳肝沥血之作。字里行间,表现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沉重的忧患意识,是李觏诗中的精华部分。作为北宋中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李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如同他在思想史上的地位一样,应当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999.
朱熹与李的诗论立足于文从道出的本源观,共同追求从道心中自然发溢出来的平淡自摄、但求适怀的艺术风格,因此特别强调心地的修养工夫,以居敬穷理为作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李商隐的《无题》诗把心绪描写作为创作的出发点,以表现心绪作为诗境的最高目标。此诗内容架构既有内核又具模糊性,画面序列的不规则和跳跃及多层次的组合效应等表现手法,强调了客体的主观化色彩。物象和多义用词,思辨性情感和哲理等重要因素使此诗最大限度地抒发了创作者的复杂心绪。此诗是以爱为核心、个人为主线的感伤心灵的自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