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9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113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55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61.
分析诸葛亮的心理传记,发现影响诸葛亮成才以及人格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世与遗传为其成才提供了前提;战乱中的流徙生活极大地影响了他人生奋斗的方向;自我同一性危机为其人生提供了奋斗的动力基础;人际际遇使得具体的人生梦想得以形成;个人的奋进与历练是其成才的根本。  相似文献   
562.
园林书写与园林绘画是当下延续园林文化物质性存在的重要手段,其精神文化溢余价值更是自不待言。明代文人吴亮市隐于常州止园,融合自身生命体验,建构了独特的“桃源想象”之境,实现了桃源文化意象由哲学思想到文学范式表达,再到实体园林景观的转变。通过张宏绘制的《止园图》和吴亮《止园集》相关诗文之间的图文互动,从吴亮“桃源想象”之境所呈现的朴野之风可以看出,吴亮修建的止园与当时追求奢华之风的富贵园林亦有所区别。吴亮隐于止园,既顺应了当时隐逸文化转化发展、精英阶层造园炽盛的时代风潮,同时也是为避免朝中党争之祸的无奈之举。此外,文人的山水情怀和反哺之情亦是促使吴亮归隐的重要因素。吴亮修园市隐并非是末世心态,而是归隐明夷,比之隐逸的美名,更多体现了吴亮作为文人的担当与自持。  相似文献   
563.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这是梁漱溟社会结构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开展乡村建设的理论依据。梁漱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是从文化的本体意义及其在历史领域中的显现这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在前一个层面他高度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而在后一个层面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系统深入地分析批判。他认为,社会关系伦理化将一切社会关系变成两人之间的个人关系,这是形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前提和基础。时隔半个多世纪,梁漱溟对中国传统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分析对我们透视中国当代社会种种现象仍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视角。  相似文献   
564.
梁启超的思想启迪了一个时代,特别是他团结、自强、爱国的民族凝聚力思想更是深入人心,给人以深深的启示: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国家统一、民族富强是民族凝聚力的强大基石,经济基础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坚强后盾,爱国团结、自尊自强是民族凝聚力不竭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565.
梁启超的《新史学》与《新民说》,在倡导近代进化观、近代民族主义精神、近代国民观念等方面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显示出《新史学》与《新民说》宗旨相通,说明梁氏企图借新史学灌输近代进取精神、近代民族主义精神与近代国家观念,培养近代新国民,以适应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566.
中国国民性改造是20世纪思想家们关注的重大课题。梁启超、陈独秀、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颇具典型意义。三位先哲的相同点是家世与个人际遇使他们同时拥有传统与现代两个头脑;济世报国的情怀使他们同唱一首歌由立人而立国;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不同程度的艰难徘徊。  相似文献   
567.
梁启超小说观念及实践的过渡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梁启超作为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起点 ,考察其小说观念与实践在历史过渡时期的“过渡性”特征———其时代舆论、民德再造、文体重塑的杂糅诸特征 ,以及对一个世纪的小说观念与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68.
梁漱溟之所以借用柏格森生命哲学作为批判唯科学主义的思想武器,就在于它是高扬直觉主义而对理智主义和科学方法进行批评的哲学。援柏格森生命哲学入儒,借以比较中西文化,批判唯科学主义,这是梁漱溟重建儒家形而上学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则是,他欲以生命哲学去抉发中国文化的价值,向人们展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所包含的“真理”,将西方文化导向中国一路,以此证明儒家的人生态度具有独特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69.
康有为眼中的科学是科学技术,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本.康有为的科学观偏重于科学的应用价值.梁启超强调科学的深层结构是科学方法,但他对科学的认识也存在误区,他把科学的实践所造成的灾难看成是科学的滥用.他赞赏科学的精神价值,但找不到这种求真的精神价值与中国求善的理想人格价值的通道.  相似文献   
570.
中华民族5000余年的农耕文化,铸造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寻根归家意识?家园是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之所系?神之所向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寄托? 《同胞》中两代旅美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梁文华?詹姆斯父子对于地理家园?精神家园都有着深深的眷恋和追求,却成了无家可归者?之所以无家可归,直接的原因是当时动荡的时局使梁氏父子成了地理上的无家可归者;深层的原因是尴尬?杂糅的文化身份使其在文化冲突中产生困惑,由此成了心理上的无家可归者;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知识分子脱离实际的生活状态?无家可归的实质主要是在人与环境?角色与关系?主体与客体的适应上发生了偏差,使梁氏父子无法融入现实环境?角色关系混乱?主体性丧失,由此导致其身心无处安放,灵魂无处寄托?在社会流动性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像梁氏父子被迫或者自愿远离故土的当代社会,研究以梁氏父子为代表的两代旅美知识分子无家可归及其对家园苦苦寻觅的精神苦旅,不但具有历史的?文学的借鉴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生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