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8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110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202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1048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德古是彝族社会纠纷解决的决定性力量。德古是彝族社会的世俗权威,熟悉彝族习惯法和判例,并以家支为其依靠力量。但是在民主改革后,家支和习惯法的影响力在减弱,随着彝人对外交往的加强,彝人的观念与行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央政府政令在彝区的通达使得彝人拥有更多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自由和选择,德古在彝区解决纠纷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现在有的地方把一部分德古吸收进调解员和陪审员队伍,他们同法官一起解决彝人之间的纠纷,但德古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解决案件要受法官的指导,更多适用国家法结案,并且无形中在德古中划分了等级,使得德古的处境更加尴尬。  相似文献   
992.
中国“五帝时代”进入图腾社会晚期,尧杀蚩尤、尧禅舜、禹放舜等重大事件反映了熊、蛇、鸟三大族团此长彼消的斗争史.防风氏以凤凰为图腾,不仅属于东夷鸟族,而且很可能是舜族后裔中的一支.夏商周三代主要就是一部夷夏关系史,其中也包括防风氏与夏人的抗衡.浙江地区尤其是德清的传说与民俗活动,反映出防风氏是集创世神、始祖神、治水英雄、农业文明缔造者等于一身的大神,而且其起源远早于史册记载.防风氏早期活动于山东,后来主体部分转移,但是北方仍有遗裔,在南方其文化分布和影响也不限于浙江,如江苏、安徽、江西乃至云贵都有防风氏传说,因此研究防风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93.
《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叙事技巧上既继承了通俗小说的特点,又吸收了古代史书笔法,使得这部小说不同于一般通俗小说,在文化品格、叙事策略和结构技巧等方面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994.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训诂学和文学语言等方面,试图对"辅车相依"一语中的"辅"、"车"做出更加合乎原文和逻辑的解释,认为"辅"、"车"的意义都应同车有关.  相似文献   
995.
裴頠“宝生存宜”的道德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体上 ,裴危页虽反对贵无论“有生于无”的思想 ,强调万物为“自生”,但又认为“道”决定万物。在道德上 ,他提出“宝生存宜”的人生价值思想 ,以人的自然为“宜”,肯定人的欲望 ,但反对纵欲 ,强调该把欲望调节在“节中”的位置上 ;重视“风教”(道德教化 ) ,并推扬物质手段在实践操作上的润滑作用 ,这些至今仍不失其合理的意义。但是 ,他肯定带等级性的道德现状 ,其落后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996.
本文以彝语地名的汉文译写形式为研究对象,剖析了汉文译写时经常采用的三种翻译办法及其派生 形式。从中揭示出彝语方言、汉语方言乃至翻译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对译名定型的影响,以利相关学科 的学者发掘利用彝语地名这一综合性的人文资料。  相似文献   
997.
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教育思想引证与疑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子所好何学论》已经奠定了程颐思想的基本框架。遍观语录和文集 ,正是对《颜子所好何学论》的深入阐述。而且 ,从结构上看 ,《颜子所好何学论》正是一篇教育学论文 ,除“格物致知”外 ,程颐的整个教育思想表述得完整而清晰。本文考证了《颜子所好何学论》的写作时间 ,并援引语录和文集作为佐证 ,对《颜子所好何学论》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分析 ,最后对程颐以及整个理学教育思想中的立志问题、形而上学的道德预设问题、道德责任问题、审美与实用问题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998.
《伯夷列传》中的公正理念和永恒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几乎所有文明的核心价值,都涵有“公正”理念和“永恒”理念。至于如何阐释这些理念,不同的文明采取不同的方式,中国文明主要采取刻诸青史的方式。中国文明这一阐释方式,最经典地体现在《史记》中,特别是体现在其间的《伯夷列传》中:司马迁一是问难苍天(“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问出了人间有无“公正”的问题;二是引言孔子(“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引出了人生能否“永恒”的问题。“公正”使得“永恒”成为必要,而“永恒”又使得“公正”成为可能。司马迁所彰显的这种坚守“公正”理念和“永恒”理念的历史观,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思想,而且已泛化为一种体现着中国文明传统价值取向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999.
具体的语言考察了现代汉语中一种特别的格式即V量同形的"V成一量"格式,分析了这种格式对动词和量词出现的制约条件,阐述了这种格式存在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宋代火葬习俗屡禁不止,火葬与反火葬之争其实质是挑战与维护"华夷之辨"观念的一个缩影.在这场斗争中,火葬屡禁不止的事实表明挑战一方获胜和维护一方的受挫.这是作为"华夷之辨"观念维护者的宋代儒家学说影响力式微,而作为挑战一方的佛教和少数民族丧葬观念强势影响中原文化,以及宋代特殊的时代特征交织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