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80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力图探索广东流行音乐与岭南文化的关系问题,通过逐一论述音乐与文化的三种表述方式,确立广东流行音乐和岭南文化合适的身份定位。并从文化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广东流行音乐特征。重点对岭南文化中的开放、包容、平民、精致、重商,以及这些特征在广东流行音乐中的体现进行详细阐述。最后笔者就广东流行音乐理论研究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42.
20世纪以来,岭南小说通过边缘性素材对地方风物、家族人事方面进行密集书写,展示了“岭南制造”特殊印记,文学再现了岭南地区文化特质,形象展示出岭南地方性文学经验的重要内容。对地方文学素材取舍的考察有助于分析边缘性文学如何成为主流文学的补充,揭示地域文化对创作主体的塑型作用。  相似文献   
43.
五羊衔谷传说在汉晋时期已有流传,降至南朝刘宋,五羊传说增加了道教色彩,一变而为五仙五羊传说。入唐之后,此说影响日广,广州遂有五羊城之名。中唐时期,五仙且以广州城隍神的形象出现并受到祭祀。及至南汉,基于五仙五羊传说而肇创五仙观,建祠立祀。北宋续有迁徙、重建,见诸珉石,由此可略窥守土之官"事神治民"的施政理念。凡此皆折射出道教与地方文化传统的融合与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44.
文章综合前人的成果阐述了葛洪在岭南的史实,认为葛洪从23岁到31岁、50岁至辞世,两度在当时相对较为落后,巫术、迷信盛行的岭南生活,尤其是在罗浮山居住了20年左右的时间,并在此完成了《抱朴子》等的写作。岭南对葛洪影响很大,使得其思想呈现出道术结合的特点。这一特点既使他在哲理思想上做出了独到的贡献,也使他在哲理阐发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5.
荔枝作为岭南佳果,在中国古代曾流行于北方。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荔枝意象不多.只是因唐贵妃嗜荔被诗人屡次抒咏,使“讽荔”成为古典咏荔诗一个典型模式。清代广府诗人谭莹的《岭南荔枝词》在“讽荔”模式之外,将荔枝当作独立的审美意象,特别是围绕民俗风情、荔枝本体、借荔喻事三个方面,对岭南荔枝进行诗意呈现,对荔枝风情给予深切凝视,营造出了一个充满岭南风情的诗性空间,具有独特的诗美价值。  相似文献   
46.
疍民自古以来浮生江海,居于舟船,生产生活方式独特,文化特征鲜明。本文从民族学的视角,运用经济文化类型的理论和方法,对岭南疍民的生态环境、生计方式和水文化特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7.
苏轼爱妾王朝云于宋绍圣三年病殁于惠州,芳骨长留惠州西湖栖禅寺下,其墓历代修葺不已,享祀数百年,文人歌咏之诗文汗牛充栋,几乎喧宾夺主,形成独特的朝云祭拜尊崇现象。这种现象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岭南独特的蓄妾文化及文人士大夫的畸形节操观念与心态是朝云祭拜尊崇现象得以滋生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48.
通过检阅地方文献,结合人类学的调查获得的口述资料,对粤东客家地区婚姻习俗中槟榔礼俗流行的年代、区域以及礼俗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描述,并对槟榔礼俗在粤东客家地区流行的原因做人类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49.
本研究以2213名广东居民(广东新移民1261人、广东本地人952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岭南文化与新岭南文化特点认知问卷》对广东居民的岭南文化与新岭南文化特点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一是总的来看,大部分广东居民(包括广东新移民和本地居民)对岭南文化与新岭南文化特点认知程度处于“不确定”与“赞同”水平之间;二是广东本地人在岭南文化与新岭南文化特点认知维度上得分均高于广东新移民;三是居住年限在11年及以上的广东新移民在岭南文化与新岭南文化特点认知维度上得分均高于居住年限1-5年、6-10年的广东新移民;四是岭南文化特点维度与现代意识与全球意识、广东新人文精神两个维度存在中度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0.
骑楼建筑实乃中国社会进步转型的一道纪念性、划时代历史景观,是岭南城市厚重的文化遗产和一张突出的靓丽名片。面临当代被大肆拆毁的生存危机,呼吁城市遗产保护的主体———全体社会民众宜充分履行科学民主法治的权利,实现骑楼建筑的文化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