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02篇 |
免费 | 54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9篇 |
民族学 | 82篇 |
人口学 | 32篇 |
丛书文集 | 370篇 |
理论方法论 | 66篇 |
综合类 | 1247篇 |
社会学 | 223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98篇 |
2013年 | 156篇 |
2012年 | 146篇 |
2011年 | 172篇 |
2010年 | 151篇 |
2009年 | 158篇 |
2008年 | 124篇 |
2007年 | 141篇 |
2006年 | 163篇 |
2005年 | 117篇 |
2004年 | 121篇 |
2003年 | 115篇 |
2002年 | 101篇 |
2001年 | 63篇 |
2000年 | 51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国志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2):108-111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近些年来我国的政治文化建设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出现了政治理想淡化、政治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以及政治参与热情下降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对因社会发展而带来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诉求的变革缺少理论准备。根据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重构民族政治文化已成当务之需。 相似文献
72.
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探讨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其宗旨在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3.
成雪梅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6):145-148
中外学者关于文化的种种定义,各有长短,反映了近现代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文化认识的历史过程。通过归总众多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从要素和特征两方面看待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74.
《文化哲学》是施韦泽生前发表的一部最重要的哲学-伦理学著作,是中国读者了解施韦泽提出和论证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方法和过程,并且探讨其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关系的最好资料。《文化哲学》的文化批判是其文化哲学的起点,敬畏生命伦理学则是其文化哲学的结论。而施韦泽所体现的向东方思想的转向和跨越,使其原本还没有直接针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敬畏生命伦理学成为当代“生态伦理学革命“的先声,并由此成为当代生态文明的思想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75.
江南文化精神的“在”与“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士林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6):46-50
在今天阐释江南文化精神,有两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就是江南文化的“在”与“说”。前者属于存在论问题,主要是江南自然、社会与人文的存在现状;后者属于语言本体论问题。主要是有没有人可以把江南文化的“在”讲清楚、说出来。在“怎么说都行”的后现代文化中,关于江南的“说”比关于江南的“在”显得更加重要与紧迫。以“江南诗性文化”为核心范畴的“江南美学与文化”研究,以区别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为空间背景,追溯江南文化的文化背景与渊源;以区别江南文化与齐鲁文化为区域背景,揭示江南文化的诗性与审美本质;以江南轴心期为理论基础,还原江南美学与文化的历史生成;以江南城乡差别为解释框架,探索江南城市诗性文化的精神结构,推动了江南文化从实学向美学的学科飞跃,是研究者进入江南最重要的学术配置与基本的主体条件。 相似文献
76.
本文旨在探寻中国和阿拉伯民族民间外交的古代历史源头,并进一步探讨中国和阿拉伯民间外交关系在现当代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解答以下几个问题:中国和阿拉伯历史上民间外交先驱所付出的努力是否为双方外交关系的建立起了铺路奠基的作用?民间外交工作的本质及其开展形式如何?双方民间外交的现状怎样,如何拓展民间外交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空间?在建立阿中双方全面、富有成效的战略伙伴关系过程中,民间外交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本文还对如何进一步开展阿中民间外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7.
古大勇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110-114
“后母/继子乱伦”叙事模式的作品触及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乱伦情结”与“乱伦禁忌”的深层心理。后母/继子乱伦”现象是专制的父权文化的产物,“后母”乃至“继子”承载着对父权文化的批判与表现人性解放的双重道德任务,表现了一种“渎父”或“精神弑父”的主题。她(他)们的悲剧性的命运结局体现了作家对这种现象微妙而复杂的态度:在无限宽容的同时,也隐含对乱伦原罪感几分不自觉的认同。 相似文献
78.
赵晓阳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3):70-73
从明末开始,都城北京一直生活和吸引着因各种原因而来的外国人,生活、工作、研究使他们留下了大量的亲身记录和著述。这些外文资料提供了与中文资料有差异的北京城和北京文化,即对同一城市的不同内容、角度、范围和认识。只有将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综合对照来研究,才能得出“完整北京城”和“多元北京文化”的概念认识,开拓和深化北京研究的新途径和新理念。 相似文献
79.
汪长明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6):37-39
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理念为分析视角,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三重维度分析中国和合文化的内涵,认为历史上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内敛型国家,现在选择的是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共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实现崛起的终极目标。文章对“中国军事威胁论”进行驳斥,认为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80.
论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亭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5):97-100
在本文中作者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尝试建立新的思想范式。即以哲学认识论的研究视角,对文化的意蕴、文化分类及生态多样性进行了全新的阐释。结合生态哲学的理论构架,认为不同价值取向直接造成了现代文化与生态文化的本质区别,并且提出现代文化向生态文化的转变,是一次深刻的质的转型。也在这一转型中凸显出了生态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