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02篇 |
免费 | 54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9篇 |
民族学 | 82篇 |
人口学 | 32篇 |
丛书文集 | 370篇 |
理论方法论 | 66篇 |
综合类 | 1247篇 |
社会学 | 223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98篇 |
2013年 | 156篇 |
2012年 | 146篇 |
2011年 | 172篇 |
2010年 | 151篇 |
2009年 | 158篇 |
2008年 | 124篇 |
2007年 | 141篇 |
2006年 | 163篇 |
2005年 | 117篇 |
2004年 | 121篇 |
2003年 | 115篇 |
2002年 | 101篇 |
2001年 | 63篇 |
2000年 | 51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王小强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3):81-84
当前,“文化诗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影响越来越大,但是,许多人将它与西方20世纪80年代流行起来的西方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混同。实际上,我国当前的“文化诗学”立足于我国的文学现实,既注重文学内部研究,也重视文学外部研究,追求文学诗意的王国;而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旨趣却指向文化政治权力。 相似文献
82.
新儒学的《宣言》与德性伦理学的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纪元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9
1958年,现代新儒家发表了《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该宣言批判西方文化的缺陷,并通过探索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问题的贡献而倡导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之于世界的特殊贡献就是孔子的德性伦理学。该宣言成为现代新儒家复兴的里程碑。同样在1958年,英国学者安思康发表了《近代道德哲学》。该文宣称近代西方道德哲学家都走入了误区,在人们找到确当的心理哲学之前应该中止道德哲学研究。这势必将我们带回古希腊,特别是回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安思康的文章激发了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复兴。这两篇文献有着共同的批评目标———近现代西方道德,而且,各自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相似之处:一方的灵丹妙药是孔子的伦理学,另一方的则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然而,安思康并没有提及孔子,而宣言也漠视亚里士多德传统。进一步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由他们所分别推动的新儒学复兴与德性伦理学复兴这两大运动之间缺少对话和交流。通过比较分析这两篇同年发表的历史性文献,不仅可以找到两大复兴运动对话缺失的原因,而且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宣言》没有能够发现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在德性伦理学方面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3.
本文从治国理念、价值取向、心理倾向、文化发展等方面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指出:应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摒除其消极因素,树立新的育人理念,实行学分制,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人才培养观,培育平等的师生观,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4.
赵林记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5):25-3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社区权力结构和治理模式的转型,城市社区的政治文化建构作为社区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作用和重要性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法律的相对滞后、见物不见人的文化心理、责权利的分离以及“社区人“意识的淡薄,是阻碍城市社区政治文化建构的主要因素。只有从中国政治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主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积极培育新型公民文化,改进政治社会化方式,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等,才是正确建构城市社区政治文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5.
蔡慧清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1,(3):55-57
<中国文化概论>将文化的构成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面,并以此为基点,构建概论中国文化的知识框架.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以论带史,从宏观角度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主流精神;下篇以史带论,侧重于文化史的描述.上下两编虚实结合,互相补充.编者的主观意图在于寻找到一条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6.
赵传海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1):114-117
文化基因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现象,对人类的繁衍和发展产生着重要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向来富有社会主义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社会的追求;这种文化基因被激活之后,便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力量,规制了中国社会主义走向和速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87.
王卫锋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52-54
文化的调适使人类能够在演化过程中生存,并在不同的环境中扩张。但文化的调适在特定的环境里具有相对性:文化在某一系列环境中是适应的,或在短时期内是适应的,却在另一系列环境中是不适应的,或在长时期内是不适应的。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回顾与探讨华北地区农业文化调适环境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非生态的文化调适,重新思考华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位。 相似文献
88.
先秦时期我国水井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兵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112-115
水井的出现,是文明社会的一种表现和重要特征,与水井相关的文化观念也渗透到原始先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诸方面,从而产生了许多与水井遗迹有关的无形的文化现象。以先秦水井为考察对象,初步研究先秦时期我国水井文化现象,以期拓宽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9.
亢升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1):21-25
各国在其外交中表现出不同的政治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这与其政治文化资源的差异直接相关.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国人逐渐培育起对自己国家地位的认知,也相应形成了发展与他国关系的理念和价值观,这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中国人发展对外关系时的思维和行为.在中国丰厚的政治文化遗产中,影响中国人外交思维与实践的政治文化内容是有其独特内涵的. 相似文献
90.
孝与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儒家孝文化软实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谷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2):112-116
"孝"缘起于原始社会,在远古社会已出现了"孝"的萌芽.孔子把"孝"纳入了他的"仁"学系统,对"孝"做出了伦理价值的规定."孝"涵盖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之意.以后孟子对"孝"作了进一步的论述,打破了"孝"的血亲关系的限制,"孝"不止是孝亲,也包括了对非血亲老人的孝顺,赋予了"孝"的普遍意义,儒家孝文化形态得以形成."孝"是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孝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