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123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399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文学经典品格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已经证明是能够超越时空的、世界公认其为典范的文学作品中,归纳出些许认定文学品格的准则,并就其中的部分准则举例展开论述,对我国议论中的“百年文学经典”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2.
二项对立是结构主义分析中最重要的关系和最基本的方法 ,它在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中是个重要概念 ,它被广泛应用于结构主义人类学、结构主义诗学和结构主义叙事学。  相似文献   
33.
《文心雕龙·定势》篇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势”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理论范畴 ,“文势”理论源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定势》篇。从刘勰所论看 ,“文势”属于作品形式范畴 ,它的形成与作品的语音、文字、语句等形式因素相关。“文势”具有运动性、包蕴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对读者有巨大的审美功效。刘勰的“文势”思想对今天的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4.
在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之间,毛泽东文艺思想为当代文学提供了理论方向和实践依据,影响并生成了以文学工具论和作家改造论为中心的文学意识形态观,强调文学批评的"思想倾向"和文学斗争,借助中国当代文学体制而成为文学政策.  相似文献   
35.
20世纪中国民间信仰是以巫教为基础,融合了道教、儒教和佛教等多教多神的信仰。总其思维类型,可以"人——物——灵"三维关系转换的交感思维一类统之。20世纪作家利用民间信仰思维的转换超越功能,突破生活的局限,以审美批判之笔,展示了人物愚顽心理、民族文化劣根和理想与现实互渗中的斗争感受,实现了对民族文化重建和人生悲剧的审美超越,显示出文学民间化、仪式化审美建构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36.
王利器"范注"订补柬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1929~1931年由北平文化学社分上、中、下3册出版,1936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7册线装本,至此"范注"基本定型.1958年经作者又一次核对订正,人民文学出版社分2册重印,这就是现在流行的本子.人们一直以为"范注"由开明书店本到人民文学本的修订工作就是范老本人做的.然而,据王利器回忆,他曾担任范文澜<文心雕龙注>重版的责任编辑,在整理过程中,他订补了五百多条注文.笔者从增补、订正、补充、厘正4个方面,对王利器所做的"订补"进行考辨,以期澄清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37.
文章在《文心雕龙·辨骚》中的“奇正华实”说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加以补论。其一,补充介绍齐梁时期孙子《兵法》的研究状况,由此考察孙子《兵法》在当时产生的文学影响,以及《兵法》对刘勰文学思想的影响和启迪;其二,在上一个层次的基础上,补充说明并论证“奇正转换”论是对作为艺术张力控制论的“奇正华实”说的补充。其三,刘勰引兵入文的“奇正”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
文学类型的演变现象是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经常探讨与研究的对象。文章通过分析《管锥编》一书之中对该问题的深入探讨,研究钱钟书的文学类型理论,认为文学类型的“大体”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变体”的动态演化物,而“变体”作为新旧过渡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9.
文学史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史"的序列性、规定性解释系统反过来会破坏作品原初存在的"活性"成分.为此,我们不得不用"原生态"的理论来回溯作品的历史情境,以期减少必定存在的文学性的散失.《世说新语》之与魏晋文学研究,恰是一个难得的"原生态"视角.  相似文献   
40.
20世纪重庆文学史的写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文艺》、《西南文艺》和《红岩》值得文学史家关注。它们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阵地。目前重庆文学史写作中,文学史家忽视这几个刊物的关系,遮蔽了一些真实的文学史细节。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