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94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664篇
社会学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1.
顾金春 《阴山学刊》2006,19(5):16-18
随着社会时代的飞速发展,当下文学批评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研究的兴趣中心开始了大规模的转移,文学批评已经不再停留在文学文本的研究,而是转向政治、经济、社会的宏观研究,文化批评逐步取代了文学批评。这种转型是多种合力的结果,表现了新语境下的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62.
盛唐河北诗人群与"燕赵文化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成武  赵林涛  李新 《河北学刊》2006,26(4):208-213
盛唐时期以高适为代表的一大批河北地区的诗坛骄子,他们的优秀创作充分体现出“燕赵文化精神”,即慷慨赴国的献身精神、舍生取义的任侠豪气、顽强抗争的不屈意志。为唐诗的繁荣注入了刚健而饱满的思想内蕴,并震撼和感召了其他地域的诗人,产生了广泛的共鸣,成为“盛唐气象”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63.
“神和”者“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理念;养生和治国,是人类生命过程的基本实践领域;而安乐以终年,和谐以经世,则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在《淮南子》由神和而身和、而国和的逻辑中,养生和治国都以精神之和为基础,突显了精神维度的基础性地位。它是在多维的人类社会中对实践理性精神的生命价值的深层认识,也是对整合先秦诸子修身、养生、治国三位一体的生命哲学的可贵探索,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4.
马歌东 《唐都学刊》2002,18(4):5-10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自 196 3年初版 ,经 1980年再版 ,迄今已将近 4 0年之久 ,不仅现仍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通用教材 ,也被普遍列为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参考书。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 ,其地位举足轻重。然白璧或有微瑕。细审该教材唐代文学部分 (中编第一册 )、宋代文学部分 (中编第二册 )计 2 0处注释 (含 1[解题 ]) ,或有其误需正 ,或有其缺需补。  相似文献   
65.
社会转型期文学生态的变化使得东西部文学关系出现了新的面向,东西部之间文学意义的互见成为可能。"甘肃文学八骏"能够成为文学界颇有影响的品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突破自我、主动寻求与"他者""对话"的路径选择,通过"进上海"、"进北京"等"东部行"的文学活动,在东部和西部文学界之间找到了一种共同维护文学理想的话语方式。透过"‘甘肃文学八骏’东部行"的表象,就会发现它在东部与西部、都市与乡村、中心与边缘以及地域性与差异性等文学关系上有着意义丰富的涵盖。  相似文献   
66.
辛亥革命以其磅礴的气势和高昂的斗志,铸就了广为赞颂的辛亥精神。而时代的发展与历史的演进,又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凝铸成更具时代内涵的民国精神。正是这一时代精神,不仅拓展了辛亥革命更为深远的历史价值和深层意蕴,而且也为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又紧握时代脉搏,将凸显时代内涵的民国精神继续拓展提升,进而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更为巨大的历史跨越。  相似文献   
67.
新小说的双性气质成就了它的繁荣,其中的女性话语气质,是近代文学被边缘化后,文学的游戏观念得到发展的结果.新小说中期开始的非政治化转向,呈现为一种女性化的文学特征,最终以鸳鸯蝴蝶派文学的盛行为标志.它不但是对文学中性别资源的调动,还发展出文学现代化的另一种走向,形成了现代文学的一个非主流传统.  相似文献   
68.
校园文化建设——大学发展的战略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校园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重要支撑。重新审视校园文化立校、兴校的重大作用是当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明确大学校园文化的使命和主体、把握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是深化校园文化研究的切入点。大学校园文化承担着凝练、传承、发扬民族文化,选择、规范、整合时代文化,以及倡导、发展、引领创新文化的艰巨责任和重大使命。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不仅包括教师和学生,大学的管理者和后期服务人员在校园文化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并不断地提炼其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创新性以及和谐性。在当前形势下,要充分挖掘大学校园文化的塑人、凝聚、引领价值,凸显大学校园文化的特色,从环境建设提升到文化建设,从而实现从一般校园文化向和谐校园文化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69.
余三定等合著的<新世纪文论>包括文艺学、文艺哲学以及文学艺术批评等多方面的内容.该书积极求索、探新、用深,具有突出的理论开拓与创新意义.他们每人的文论研究都是站在文艺学整体性的基点上,进而突出各自的研究方向,各具特色,从而推动和促进了新世纪文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0.
从世界史上正在经历的两个百年、两个时代以及其间形成的两个时代主题、两个战略机遇期和两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体系的角度,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论证了"时代精神"论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识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