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26篇
民族学   9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247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809篇
社会学   18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贺立华 《齐鲁学刊》2005,(5):94-100
阶级斗争理论于1920年代传入中国后,为1930年代的左翼文学运动和1940年代的延安文艺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并成为建国后高歌猛进或急风暴雨般的文艺运动和红色经典文学的理论指南,回望阶级斗争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复杂关系,育助于我们今天对20世纪上半叶的阶级斗争理论和革命文学作出历史的评价和思考。  相似文献   
82.
“士不遇”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主题。社会的封建性决定了“不遇”是古代作家的必然 命运,但中国古代作家却又主动地不断的去重演前人的命运,其原因在于古代作家的心理结 构是悲剧性的。“士不遇”主题不仅包含着“士”的命运悲剧,而且也包含着人格的悲剧。 在传统政治人伦文化的影响下,古代文士对于仕途之“遇”的普遍追求,仕途“不遇”的共 同命运,文学创作的排泄、补偿,就成为“士不遇”主题之所以普遍产生的基本规律和基本 事实。  相似文献   
83.
杨晦、周扬与文学理论教材建设——胡经之先生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世涛 《云梦学刊》2006,27(3):17-21
在举办北大文学理论研究班的过程中,苏联专家向中国的大学教师传授了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强调了文学的党性、阶级性、思想性、人民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一些文学技巧,促进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和发展,但也有脱离文学实践的局限;<文学概论>吸取了当时的学术成果,把理论奠基在认识论上,强调文学与政治、社会、阶级的联系,但它把反映论等同于认识论,排斥了体验、情感和理想,还过于政治化,缺乏对文学审美的把握,这些局限有人为的原因,也有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杨晦提出的关于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观点很有价值,他也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的研究和文学批评做出了贡献;用扬亲自在北大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讲座,支持学生编写<毛泽东文艺思想概论>,增编<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他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同时认识到审美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4.
王昆建 《学术探索》2004,(1):115-119
作者以云南民间文学与云南儿童文学的关系为视点,探寻并透视云南民族文化与云南儿童文学的血缘关系,考察民间文学对云南儿童文学的当代影响,从而思考作为民族文化大省的云南儿童文学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如何坚守自身民族特性、体现时代性并走向世界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85.
周潇 《齐鲁学刊》2006,(5):82-86
在明中叶第二次诗文复古运动中,李先芳参与的时间要早于李攀龙之外的其他六人,且有引介王世贞之功,可谓诗社先驱,却名不在“七子”之列,而被置于“广五子”之中。此事作为一桩公案被钱谦益等人借为攻击后七子的口实而加以渲染。事实上,所谓李先芳的被摈弃,有外部时空条件的限制:加入刑部诗社后不久即离京外放,在七子集团形成之前未参与活动;也有他自身的原因,一是诗文创作才力不逮,二是为人轻薄放浪,对诗社态度迟疑动摇,而并非李攀龙等人有意摈之。李先芳诗名藉甚却成就不高,然也有不少诗思秀发之作,亦齐鲁间一才人。  相似文献   
86.
丁帆  马永强 《河北学刊》2004,24(1):131-135
西部文学历来以其丰厚的地域审美文化色彩取悦于读者 ,尤其是进入 2 0世纪以后 ,“现代性”的世纪纹印逐渐洇透在它的字里行间 ,使其在多种文明的冲撞下 ,呈现出斑斓的文化波纹。因此 ,怎样准确客观地去描述这段文学历史的“真相” ,便成为我们追踪它的初衷和结果。自从我们开始这项研究工作以来 ,就不断为“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的建构而努力着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为读者诸君贡献出馨香的一瓣。  相似文献   
87.
两千多年中西文学的发展历程在宏观上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可比性。中国文学的发展特征具有明显文体上的单线突破 ,而西方文学的发展则以思潮的推进、流派的更生为主线。本文从宏观上梳理了中西文学的发展脉络 ,探讨了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 ,同时论述了这种宏观上的比较于今所具有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8.
张志庆 《文史哲》2002,(6):154-158
将欧美传统文学与 2 0世纪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互为参照 ,可以更好地说明欧美文学演变的历程及其特征。现代主义在传统的范畴中反抗传统 ,而后现代主义在解构了一切之后 ,似乎又不得不回归传统。从人道主义到反人道主义 ,从社会性宗教到宗教信仰的个人化 ,都显示了欧美文学发展的内在轨迹。  相似文献   
89.
北方地域文化与辽金元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维江 《文史哲》2005,(1):91-96
辽金元时期 ,随着“北方”地域文化生态的变迁 ,大量的非汉族作家出现于文坛 ,少数民族语文学获得较高水平的发展 ,中原文学的中心也由传统的中原地区而向北转移 ,独立的北方文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辽金元文学作为北方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 ,其基本风貌和审美品质 ,实际上也是北方文化与文学传统滋养的结果 ,是对北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辽金元地域文化为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与中原传统的农耕文化的交汇与融合的产物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上的三朝文学 ,所体现的社会审美意识、文学观念及其创作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也相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90.
张超 《齐鲁学刊》2006,4(6):98-101
胡适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接受意向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特征。胡适非常关注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参与、介入、阐释、创造和改写,以及作品在不同时空背景中的各种阐释可能,以此达到使读者为中国社会的改良而努力的功利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