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0篇 |
免费 | 32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20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66篇 |
理论方法论 | 30篇 |
综合类 | 939篇 |
统计学 | 6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73篇 |
2013年 | 70篇 |
2012年 | 74篇 |
2011年 | 105篇 |
2010年 | 78篇 |
2009年 | 66篇 |
2008年 | 78篇 |
2007年 | 96篇 |
2006年 | 96篇 |
2005年 | 71篇 |
2004年 | 72篇 |
2003年 | 74篇 |
2002年 | 64篇 |
2001年 | 45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10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宋晓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2):104-108
本文从创作对象、创作原则及创作主体必备条件三个方面,对汉族诗学家刘熙载与彝族诗学家举奢哲、阿买妮的诗歌创作观进行比较.刘熙载认为"无一意一事不可入诗";诗"不可一作不真"、"往活处炼";"诗品出于人品".举奢哲、阿买妮则提出诗要"浓墨描事象,重彩绘心谱";"要把人写活"、"主脑要抓准";"学识是主骨".双方的诗学观点既有相同又有相异之处,而不同之处恰是汉族抒情诗学繁盛,彝族叙事诗学发达的客观表现. 相似文献
82.
孟广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3):21-24,28
我国唐代中期的理财名家刘晏 ,在国家极端困难条件下 ,临危受命 ,办漕运 ,改革盐政 ,解决了当时京师粮食供应奇缺和国家财经匮乏的问题 ,为唐朝转危为安并由衰到兴奠定了物质基础。他的经济思想 ,有许多闪光之处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83.
刘文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4):59-68
刘祚昌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为新中国世界史专业的奠基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也是美国史和英国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改革开放后,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世界历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美国史研究和杰斐逊研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刘祚昌先生半个多世纪的学术人生曲折而辉煌,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4.
在"辩即逻辑"的传统研究模式中,刘劭的"辩难"思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在《人物志.材理》中,刘劭深入探讨了"辩难"的实质、目的,提出了"辩难"的五种方法,讨论了辩论者的素质问题,其中的许多论述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5.
从吴宓到鲁迅,再到后来的研究者,都将<史地学报>和<学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前者的核心人物、诸位同人和刊物本身三个层面与后者进行比较分析,不仅可以揭示1920年代在南京乃至全国学界甚有影响的两份刊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异同所在,同时也可展现当时相关学术群体的学术风貌. 相似文献
86.
87.
王馥庆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3):84-86,93
柳州四年是柳宗元一生的最后阶段,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尽管他在这四年的仕宦生涯中仍持守"辅时及物"之道,但终因长期的弃置使他内心几近绝望,故其创作风格既表现了犹待时用中的孤峭哀怨,又展现了人生大迷惘中的幽郁凄婉,这两种浓烈的悲剧性体验,使其人格和作品具有重要的悲剧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8.
唐红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6-70
刘勰的诗论思想散布在《文心雕龙》对诗体的各种论述当中。《明诗》篇对诗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是刘勰诗论的核心内容。现在通行的观点把"持人情性"理解为讲诗的政治教化作用而非诗的含义,既没有把握《文心雕龙》文体论的独特论说方式,也没有将刘勰诗论和其"标自然为宗"的文学观相结合,因而造成了误读。刘勰不仅用诗"持人情性"的新观点重申了自己的"自然"文学观,还对孔子"思无邪"思想作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89.
与柳宗元同时及后世评论柳文的人,都有指出其文“自史中来”的,他本人对这种继承,则概括为一个“洁”字。柳宗元深受司马迁的影响,是因为他们两人虽然不同时代,但却具有颇为相似的遭际,思想感情有相通之处。柳宗元研习《太史公书》,“忖度其心而得之”,进而体现在写作目的、内容选取、手法运用和遣词行文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90.
刘乃和先生执教五十多年,将毕业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为师忧道不忧贫"是她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刘乃和先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执著追求,默默奉献,淡薄名利,奖掖后学,甘于清贫,乐观豁达的不朽精神,值得所有"为师"者学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