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9篇
民族学   17篇
丛书文集   160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879篇
统计学   6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刘湛恩(1895—1938),是我国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自1938年以来,学界陆续开展对刘湛恩思想与活动的研究。大体来说,学界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刘湛恩爱国活动进行概括并歌颂其爱国主义精神;对刘湛恩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对刘湛恩与沪江大学的关系进行探讨。有关刘湛恩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和深入,但仍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72.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速,翻译的跨文化传播重要 性愈发突显。基于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学经典5W传播模式,以 林语堂和Shirley M.Black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尝试在传播学视域下 构建以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译介效果的译介模 式,探讨中国文化如何更为有效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73.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一书作为词史型选本,它不仅完整地勾勒了唐宋词史的发展轮廓,而且明确提出并完善了唐宋词体派,体现了融通、宏大的文学史观与发展的学术眼光,并将滑稽派作为唐宋词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派进行了认定,为词选史上确立了以选为史、史选结合的词选范本。  相似文献   
74.
刘咸炘是中国近世学术史上罕见的天才,他承传家学,以史学见长,又吸收了西学,长期志于国学的研究和著述,建立了一个宏伟的学术体系.他认为国学与科学不同,具有综合的学术性质,四部书相连,不可划疆而治;并指明"事实考证"与专门学科的关系.他认为国学的目的是"以事明理",用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他长于吏学与思辩相结合的方法,故著述以吏学本体研究和理论探索为特点.刘咸炘吸收了新学,但本质上仍属于旧学的范围,虽然他在探索着国学研究的新道路.我们从其著述的广博和所达到的学理高度来看,刘咸炘不愧为蜀中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75.
苏轼对柳词的态度是复杂并且微妙的,有批评,甚至轻视;然更主要的,却是赞美和推崇,并提出了"柳七郎风味"来概括柳词的主要艺术风格,即雅俗共赏:以铺叙之功化俗为雅;用典、下字以雅融俗;以入神的白描,或以深情的剖白之真化俗为雅。  相似文献   
76.
游离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尴尬人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兴》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最新力作,是其关注农民工问题的心血之作。笔者以细读作品的方法,从刘高兴的肾、高跟皮鞋、箫和名字四个方面入手多角度地分析《高兴》中的主人公刘高兴,一个游离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尴尬人物。  相似文献   
77.
刘半农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考查他后期的思想轨迹和生活道路 ,发现与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忆刘半农君》中所批评的情形不符合。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予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78.
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确定了联吴抗曹、兴复汉室的方针 ,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显示了孙刘联盟的生命力。但荆州的丢失和夷陵的惨败 ,既导致孙刘联盟的破坏 ,又导致诸葛亮偏师北伐的失败。在这点上 ,诸葛亮负有主要责任 ,成为他的严重失误之一  相似文献   
79.
本文从党的建党路线、党的群众路线、党的民主集中制、党性和党风等方面 ,阐明了刘少奇对党建理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0.
《文心雕龙·程器》主张“摛文必在纬军国”为要旨的“文德说”,历来的研究者多正面肯定其说的理论或现实意义。本文认为这样的阐释并不合乎实际。实际上,刘勰的“文德说”尽管在反驳“文人无行”论上是有力的,但就其理论本身而言,则明显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该说对规范文人的德行,鼓励文人积极投身现实的政治生活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该说又混淆了学文与达政、文才与德行的区别,过分强调文人对道德政治的依赖,这对于文人才能的施展实为一种限制。文章结合有关史实,对于“文德说”的来源、义旨、理论缺失及其原因作了翔实、深入的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