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9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7篇
民族学   10篇
丛书文集   238篇
理论方法论   36篇
综合类   1129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中共党史上的"龙华二十四烈士事件",牺牲者是在反对王明而集会时被告密,从而遭国民党当局逮捕杀害,故对事件真相的揭露和对暴政的抗议长时间受到来自国共双方当权者的禁锢阻挠;而二十四烈士之中的柔石等五位是左翼作家,鲁迅和"左联"冒着生命危险悼念同志和朋友被害,揭露事实真相,使"左联五烈士事件"造成的影响远大于"龙华二十四烈士事件"。这并非鲁迅和"左联"有意掩盖"龙华二十四烈士事件"真相,而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向外界揭露真相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72.
鲁迅常以冷静从容的幽默笔法叙述一些沉重、悲惨乃至残酷的场面或事物 ,这种笔法具有现代“黑色幽默”的性质。此种黑色幽默用于正面的人或事 ,未免不够严肃或慎重 ,但另一方面也表现了鲁迅对残酷现实的愤激之情 ,显示了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勇气  相似文献   
73.
近代实业家卢作孚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 192 5年筹建民生公司以前 ,他是典型而真诚的教育救国论者 ,致力于实业建设后仍以教育为实业的核心。卢作孚的教育活动多姿多彩 ,涉及了民众教育、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等诸多领域 ,期间恰是中国教育转折、反思并通过争鸣和实验而走向中国化探索的关键时期。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 ,卢作孚作为教育家应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4.
<文赋>是陆机探讨文学理论的专著.在<文赋>中,陆机第一次提出了为文"用心"的问题."用心"问题即文学创作心理问题.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谈"心"者不少,但直接阐述文学创作心理问题,并将其作为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对象,陆机是第一人.陆机的<文赋>具体阐述了应感问题、想象问题、语言问题和灵感问题等诸多文学创作心理问题.<文赋>直接而具体地探讨文学创作心理问题与我国古代哲学"以心为主"的理论探讨模式有着密切的理论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5.
淮南节度使高骈在史书中一直被认为"惑于神仙之说",通过对崔致远<桂苑笔耕集>考察,却发现这是淮南节度使实行的一种改革.它的目的是克服唐王朝军政、财政全面崩溃的困境,使其走向完全独立化."妖人吕用之之党"其实具有下层商人的特性,而且跟扬州周边有盐铁专卖的关系,因此可以说是改革的旗手.促使他们灭亡的原因就是当时各州府互相斗争的状态的持续,这到五代十国时也成了诸势力的政治课题.  相似文献   
76.
鲁迅对于"野草"有着一份特别的挚爱,在他心中,"野草"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物象或自己喜爱的一部杂文集的称谓,更成为了鲁迅的一个长久不变的心理意象,有着深刻的蕴含:它是鲁迅时刻不忘的童年的乐园、战斗求索的憩园、人生中永恒的精神家园。因此,"野草"这一意象,记录着鲁迅最真实的心声和最雄壮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77.
高岱是明中期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于文学,他开"七子之前茅",时人称其父子为"三高",以比宋之"三苏"。于史学,则旁征博引,勒成一家之言,时人称其有"良史"之才。《鸿猷录》是其代表性史著。该书的编纂及评议,颇能反映高岱的史识。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时势"与"人事"共同作用的结果,尤重人事。在此基础上,他对明代诸多社会问题作了客观的分析,并借助历史经验预测其发展方向,其中许多预言为后来的历史所证实,其高卓之史识于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78.
鲁迅与克尔凯郭尔都是人类文明的警示者和沉睡国民的唤醒者,在他们的思想构图中,群体永远都处在与个体的对立性并置模式中,他们都把批判的锋芒对准无所不在的群体.鲁迅文学世界中的群体形象以及他对群体的深度开掘与克尔凯郭尔的"个-群"对立模式有许多相通之处.本文只拈出"看客"和"无主名"在鲁迅与克尔凯郭尔之间展开比较阐发研究,力图彰显鲁迅群体观的哲学、心理学深度和普世性广度.  相似文献   
79.
“现实性”与“现代性”是鲁迅陶渊明批判中的两重依据。同时,在这两种理性标尺要求与作用下,鲁 迅也完成了对陶渊明人格的重构。而这种重构是以突显陶渊明性格中“金刚怒目”成分为其主要标志的。  相似文献   
80.
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何以非同寻常?首先是自“家庭变故”后,鲁迅一直在寻找“别样的人们”,从南京、东京,至仙台,鲁迅终于发现了“伟大的”“性格”;其次,写作《朝花夕拾》时的鲁迅,因生活中颇多“纷扰”而希望“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正是借回忆藤野先生而在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