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5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3篇
民族学   1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02篇
理论方法论   48篇
综合类   1535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浙江是鲁迅研究的重镇,改革开放以来历经三个阶段,一直有正常的发展;研究力量大约可分为四个研究群。浙江鲁迅研究的特点是:地方特色鲜明;重视普及工作;少有喧哗和骚动。  相似文献   
92.
在理性伦理层面,鲁迅执着地批判和反抗传统伦理,但在小说叙事伦理中却对传统伦理的诸多方面有所担待,并且充满着不可排遣的紧张冲突,这既是思想、文化转型时代人心秩序的普遍反映,更是鲁迅个体伦理困惑的体现。  相似文献   
93.
鲁迅小说女性书写的突出特点,是沉重而鲜明的死亡主题,女性死亡主题蕴涵着对封建文化的深刻批判, 在这种批判中,鲁迅充分运用了象征这一“批判的武器”。  相似文献   
94.
王充对魏晋经学产生了不少影响,这在王肃经学中得到典型的体现。王肃之父王朗在会稽任职时获得《论衡》一书,王粲将《论衡》一书带至荆州,王肃之师宋衷与王粲同为荆州学派代表人物,因此王肃接受王充思想影响是很自然的事。王肃以求“实情”的治经态度对当时盛行的郑玄经学作了辩证地批判,这种治经态度和批判精神当多得益于王充。王充是东汉时期反对谶纬的健将,王肃亦反对谶纬学说,在经注中常对感生等现象作理性化的解说。王肃经注具有平易质实、简洁精炼的特征,这种风格与王充文学主张与文章风格等的影响有不少关系。  相似文献   
95.
中共党史上的龙华二十四烈士事件,牺牲者是在反对王明而集会时被告密,从而遭国民党当局逮捕杀害,故对事件真相的揭露和对暴政的抗议长时间受到来自国共双方当权者的禁锢阻挠;而二十四烈士之中的柔石等五位是左翼作家,鲁迅和左联冒着生命危险悼念同志和朋友被害,揭露事实真相,使左联五烈士事件造成的影响远大于龙华二十四烈士事件。这并非鲁迅和左联有意掩盖龙华二十四烈士事件真相,而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向外界揭露真相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96.
对鲁迅《野草》中《影的告别》、《过客》、《死火》三篇作品综合比较,从反抗绝望、爱的悖论和探寻希望三个角度,观照鲁迅心路历程中的绝境体验,并探求对其内涵的更深一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97.
鲁迅逝世以后,《益世报》充当了北方作家纪念鲁迅的重要场所,发表了大量的纪念文章及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分别从战士的鲁迅、非战士的鲁迅、值得捍卫的鲁迅几个角度对鲁迅展开认知,彼此连接,共同建构了一个完整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98.
《大清律例》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无论从制定过程、体例结构和内容等方面均继承了《大明律》,并有所发展;尤其是在继承明律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随时进行损益,对维护清朝两百多年的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清律对明律成功的继承和发展,对今天继承传统法律、移植西方法律、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
苏轼美学对“寓意于物”与“留意于物”观物态度的区分道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物关系思想。“寓意于物”倡导人对世界采取一种自然适意的态度,是苏轼美学思想中生态学智慧的鲜明体现,其根源来自苏轼对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体认。这种生态智慧对我们今天处理生态问题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0.
鲁迅自剖的一方面内容直指自己的黑暗内心 ,这里有着超乎常人的坦率 ,同时又超乎寻常地隐晦 ,这两方面奇妙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构成了《野草》和《彷徨》这两个骨子里内蕴孤独的典型自剖文本。从这一角度来进行的解读 ,特别是对于《彷徨》 ,已经开始但还远远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在某种程度 ,鲁迅自剖的自觉和达到的深度 ,是中国文人中所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