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66篇 |
免费 | 268篇 |
国内免费 | 11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66篇 |
劳动科学 | 2篇 |
民族学 | 63篇 |
人才学 | 1篇 |
人口学 | 189篇 |
丛书文集 | 1028篇 |
理论方法论 | 522篇 |
综合类 | 5493篇 |
社会学 | 918篇 |
统计学 | 12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76篇 |
2022年 | 91篇 |
2021年 | 125篇 |
2020年 | 163篇 |
2019年 | 203篇 |
2018年 | 200篇 |
2017年 | 253篇 |
2016年 | 192篇 |
2015年 | 299篇 |
2014年 | 917篇 |
2013年 | 1404篇 |
2012年 | 1054篇 |
2011年 | 776篇 |
2010年 | 719篇 |
2009年 | 614篇 |
2008年 | 545篇 |
2007年 | 270篇 |
2006年 | 256篇 |
2005年 | 280篇 |
2004年 | 283篇 |
2003年 | 270篇 |
2002年 | 230篇 |
2001年 | 154篇 |
2000年 | 94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5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鲁迅与张承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承志是当代明确对鲁迅表示过尊崇的一位,鲁迅的思想和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无论是从张承志的小说创作还是散文随笔中都能感受到鲁迅的气息。张承志和鲁迅小说文本中的精神联结首先体现为“母亲情结”,但张承志对母爱的情感意识不但满足了他个人生命的需求,而且寄托着作家的个人理想;而鲁迅对母亲的主体意识更趋向一种爱与孝,认同与批判的双重精神世界。张承志由母亲而生发的“人民情愫”,体现了人道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但他远不如鲁迅的“立人”思想体系完整和深刻。张承志在精神层面上延续着鲁迅的决绝姿态,他“以笔为旗”,而鲁迅是“以笔为枪”。张承志是用笔来寻找文学的存在意义,鲁迅则是托命这支笔来开拓存在意义的人生。 相似文献
942.
陈五英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3):131-134
20世纪60年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代建筑开始衰败,西方建筑步入后现代主义时期。这个时期西方建筑处在一个异常杂乱而动荡的环境中,各种背离现代主义,力图摆脱“清规戒律”的建筑思潮不断萌生。其中最有价值的理论是建筑开始关注社会、环境、科技和地域特色;建筑师开始反思自己,将自己的角色扮演为社会的一员,强调社会的参与,建造与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建筑;朝着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943.
古玉芳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26(3):85-88
通过对陆游词作中出现的“闲”字的梳理和对比解析,探讨陆游仕与隐的矛盾心理和不平之思,以及其在词中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944.
意象是诗歌的生命。鲁迅诗歌使用了大量的审美意象,融贯中西与古今文化诗学,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鲁迅诗歌意象为六种类型,以三组对立的形态出现,即:历史性意象/现实性意象;东方意象/西方意象;社会性意象/人化自然的意象。这些意象的使用,昭示了鲁迅忧国忧民的伟大人格,并形成鲁迅自己独特的诗风。同时,他的诗歌与我国传统诗歌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与后起的新诗相比,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诗学的底蕴。 相似文献
945.
刘昌喜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23-26
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职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应以人力资源理论为导向,拓宽引进渠道,创新激励机制,加强培训开发,构建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配置、激励、开发和评价等四大核心职能。 相似文献
946.
蒋美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2-96
五四前后的翻译高潮引起中国文学内部结构的变迁,改变了彼时作家的创作轨迹。冰心作为新文学第一代重要代表作家,有着强烈的传统文学气质,但时代涌动的翻译热潮又为她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审视社会和自我的视角,五四时期文学翻译对冰心早期创作的思想观念、表现方法、语言应用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冰心五四时期的创作呈现出新的风貌,成为研究翻译参与文学建构的上佳样本。 相似文献
947.
杨慧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史称“新感觉派”后起之秀的黑婴是唯一一位跻身于1930年代中国主流文坛的南洋华侨作家。这位生于荷印棉兰,长于广东梅县,深造于“魔都”上海的新一代南洋华侨,在“民国时态”浓郁的南洋氛围中登陆沪上文坛。在此跨文化的激烈碰撞与深度融合中,黑婴经由“乡愁”的激发与引领,讲述了新一代南洋华侨青年的苦难、迷惘以及艰难的蜕变。今天看来,这种包含着独特生命体验和丰富历史痛感的文化乡愁,正是南侨作家黑婴在“华文文学”和“海派文学”的脉络之外,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真正而独特的“新感觉”。 相似文献
948.
褚洪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4):109-112
从90年代文学与编辑面临的文化语境、编辑的多重文化身份及编辑行为、编辑批评等三方面考察90年代《上海文学》,可以看出其独立的文化身份和文学立场,以及敏锐的编辑批评视域。 相似文献
949.
《池田倡言》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一座丰碑。其理论基础是池田大作和平思想,包括生命尊严、非暴力、共生的思想和世界民族主义的理念。《池田倡言》反映了战后国际关系和中日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基本内容是提倡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发展中日经济文化交流,还对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作了重要论述。《池田倡言》是富有远见、博识、勇气的倡言,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强大动力。不仅对于当时中日邦交正常化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现在和今后的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50.
周方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2):90-94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是文学的载体,因此可以说,模糊亦是文学的基本属性。文学模糊的审美价值在于其中的不确定性为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激活读者的审美想象,使其在解读与鉴赏中完成对原作的接受。元散曲中蕴含各类文学模糊,要让译文读者同原文读者一样鉴赏和接受原作之模糊美,译者就应力争在其译作中再现原作的模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