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9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1篇
民族学   10篇
丛书文集   281篇
理论方法论   47篇
综合类   1326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鲁迅正传》从书名到内容对鲁迅均持贬损态度。郑学稼研究鲁迅是通过一个人去折射当时的社会思潮与文化思潮,因而该书的某些史料的运用仍有可取之处。在中西文化大论战期间,郑学稼站在卫道士的立场上反对李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批判,使他成了守旧派。在禁谈马列主义的"戒严"时代,郑学稼在台湾反复歪曲、批判马克思主义,这也是对马列主义的另一类"宣传"。这就难怪郑学稼去台后知音甚少,倍感寂寞。  相似文献   
62.
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三民说,把人性进化从近代引领至现代,起开一代先河的作用.鲁迅则在扬弃严复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的人性进化观,在其价值原点上,通过自己的价值实践、价值矛盾、价值选择并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历经了先验性的主观理论架构,体验性的感同身受而走向超验性的终极关怀.自然,鲁迅的进化论更具有时代性、实践性与深刻性,影响也更为持久、深远.  相似文献   
63.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努力已一个世纪有余,然而文坛经典之作却屈指可数;尤其是近十年来,伴随着话语转型而来的却是“失语”的焦虑;“颠覆”“消解”之后却不见有效的重构。具体表现在:一,我们的文艺理论一直在西方的文艺理论里徜徉;二,我们的创作在一味地模仿西方的现代形式。显然,我们的现代化已走入误区。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照亮我们走出误区的圣火。  相似文献   
64.
从市镇表象到精神传达--鲁迅乡土小说创作形象中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乡土小说的审美基调和内在的精神传达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异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模式.其中,以鲁镇为主要叙事场所的"市镇"表象构成了鲁迅小说的叙事中介.深入分析鲁镇的美学特征、鲁镇人物的内涵和鲁迅小说的审美风格,能够对鲁迅乡土小说的内涵和艺术成就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65.
本文通过鲁迅与屈原的"流放意识"、先哲精神,以及对人生旅程和行为方式的抉择,探讨两位大师的血缘关系以及鲁迅对屈原的超越.  相似文献   
66.
武训以一乞丐之身,积30年之艰辛,创办义学,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陶行知把武训精神归纳为一个"学"字,提出要"造成一个好学的中华民族",是对武训精神的升华.  相似文献   
67.
鲁迅自剖的一方面内容直指自己的黑暗内心 ,这里有着超乎常人的坦率 ,同时又超乎寻常地隐晦 ,这两方面奇妙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构成了《野草》和《彷徨》这两个骨子里内蕴孤独的典型自剖文本。从这一角度来进行的解读 ,特别是对于《彷徨》 ,已经开始但还远远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在某种程度 ,鲁迅自剖的自觉和达到的深度 ,是中国文人中所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68.
鲁迅笔下的阿Q使王任叔深受感染,在他小说中刻画的“光棍党”身上,可以见到阿Q的影子,成为其小说中的阿Q家族。窘困潦倒的处境、人的正当生活的要求、朦胧的革命愿望、麻木愚昧的心态、悲哀的遭遇结局,都使“光棍党”带有浓郁的阿Q色彩.王任叔采用与鲁迅相似的幽默与讽刺交融的手法,丰富了新文学的人物画廊,推进了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与批判.  相似文献   
69.
中国近现代翻译理念、翻译策略的演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大翻译家,严复有自己独特的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同为大翻译家的鲁迅与傅雷也是如此.从严复、鲁迅到傅雷,翻译理念与翻译策略有了显著的演进.严复标举"信达雅";鲁迅提出"宁信而不顺";傅雷则追求"神似"的"化境".近现代中国这一系列翻译理念与翻译策略的变革都是由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70.
鲁迅的新诗理论内容丰富,见解深刻,是我国新诗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的新诗创作对我国新诗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助威和推动作用;他的新诗独具风格,自成一家,基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