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1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7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340篇
理论方法论   68篇
综合类   1510篇
社会学   18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1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21.
"富贵"这一批评范畴在词学中被关注的程度明显高于诗文批评,这和"富贵"范畴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其本身的内涵及词学批评的特性有关词的起源(民间、燕乐、秦楼楚馆)决定了词"绮艳"的本色,其繁盛时(宋)的社会风潮、文人时尚又决定了词继续流连与"温柔富贵乡"中.因此"富贵"这一范畴在词学批评中的具体涵义就在于奠基于词人深厚的学养和博富的才情基础,词创作要既脱却穷酸寒俭之俗态,又不仅仅以镂金饰玉的财富的铺陈刻画为能事,而是超越刻意的"富"的外在形态的描摹,追求天然的 "贵"的内在气象和神韵,营造出一种雍容典雅、风流闲淡、含蓄蕴藉、旖旎优美的气韵,如此"格高气逸,韵远思深",方为真知"富贵"之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122.
沈从文文化批评的目的是试图在"古典"和"现代"之外寻求一个第三点来构筑他的文化理想。这样的文化理想不是任何凝固、僵滞的模式,而是要体现出生命的鲜活和流动。但是他的努力失败了,这个第三点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40年代,他转向了"抽象的抒情"。这一转向表明他所用来表达其文化观念的自我、静观、自然、人性、神性等等范畴的内在分裂。  相似文献   
123.
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对立的老问题,并且被恩格斯表述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就是说,它是一个在存在论上的基本立场问题.但是,在西方近代存在论的形而上学方式中,由意识的内在性所建立的人的主体性,在根本上导致了脱离人的感性生存的抽象的意识与抽象的存在之间的对峙,后者实际上是被前者的内在性规定出来的,因此才产生了一个关于"自在之物"的难题.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是用"物质生产等于人的自身生产"来确立存在对于意识的优先性的,并且由于马克思的生产概念与黑格尔的生产概念没有原则区别,故而马克思仍在意识的内在性原理中.这表明他对马克思的哲学变革缺乏真正的了解.本文从马克思关于意识概念的存在论阐发入手,证明马克思的生产概念并非来自对黑格尔的生产概念的形而上学倒转,而是把物质生产理解为"勾连着"存在本身的人的对象性存在的自我实现.这正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思想的要义所在,它构成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存在论批判.  相似文献   
124.
本文从巴赫金的“技术”思想出发 ,对其“复调理论”和“狂欢化理论”给予了定位 ,并对其表现出的“超技术 (语言 )”批评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 ,在巴赫金的文论中贯穿着他对“技术”问题的思考 ,依次表现为他的“艺术中的技术”概念的提出、“超语言学”的理论建构和他的“超技术 (语言 )”批评的实践。“复调”和“狂欢化”作为其中的代表充分体现了“超技术 (语言 )”批评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25.
“中国文学批评史”称谓的多重指涉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称谓,表面上约定俗成,其实客观上存在着多重指向。从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它起码应该指涉三个层面学科门类,研究方向,研究对象;三者之间既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也有历史形态的研究对象与科学形态的著述方式之分。该文试图对整个学科进行本体意义上的系统观照,并为本学科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廓清思路,提供一个认知基础和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126.
文学意象的创造不是孤立的,它深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以“太阳”意象为例,分析了文学意象的蕴涵既有历史的积淀又有在创新过程中的转变,并从接受美学角度指出,读者的文化修养是影响文学意象理解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7.
锺惺是晚明<诗经>文学研究高潮中涌现出的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诗学家".他提出了"<诗>活物说"的理论,并以此为导向,揆之性情,参之义理,对<诗经>作了别开生面的评点,在<诗>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诗经>文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8.
理学虽以批判佛教为动因,但理学自身的建构不仅使批佛弱化,且呈现出儒佛混为一谈的现象,因此胡寅《崇正辩》实是南宋初期理学家批判佛教的重要著作。胡寅对佛教的批判,虽从清理佛教外在形式入手,但实际上却贯彻着他在根本理论问题上的立场与见解。胡寅揭示了因果报应的功利性本质,强调了儒家道德思想的自主性原则;同时他将善恶祸福无常对应的问题从道德哲学的论域中清除了出去,阐述了湖湘学派由实在性自然引申出价值体系的理论,并最终落实在儒佛心法上的比较,彰显出儒与佛的真实性与虚妄性。胡寅在批判佛教中所阐发的思想,对于后来朱熹的思想建构很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9.
中国古代文学欣赏和批评都注意到差异性问题 ,与西方提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也提出了“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理论命题。这种“见仁见智”表现为批评着眼点不同、方法和技巧不同、对对象选择角度不同、结果不同以及批评的相对性上。差异性形成的原因有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主体构成的多样性以及文学的自律性和他律性等因素。这是形成文艺创作和批评多样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0.
Critics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enterprise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commonly contend that the narrational accounts of past social phenomena provided by historians are inadequate to the task of theory-building and testing. In support of this negative assessment, opponents will adduce informational deficiencies in the available data (the standard positivist appraisal of historical evidence), or cite the interpretive anarchy that seemingly prevails at the narrative phase of emplotment (the skeptical, postmodernist contention that historiographic texts 'construct' rather than veridically represent the events they artfully contrive to signify). Both of these lines of criticism are unbalanced, and therefore seriously misleading as regards the epistemic foundations of historical-sociological inquiry. The 'social authenticity' and 'informational density' of historical evidence does allow for veridical reconstructions of the past, while the reflexive interpretive protocols of source criticism and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can be deployed to provide warrant for discriminating arbitrations between competing theories and narratives. The various epistemological deformations in the study of human affairs that have been encouraged by the old idiographic-nomothetic polarity - chronic ahistoricism within the social sciences, the atheoretical predilections of much conventional historiography - are rectifiable through the consolidation of a fully integrated sociological history, a unified and inclusive historical social sci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