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1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7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340篇
理论方法论   68篇
综合类   1510篇
社会学   18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1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31.
(1)白居易父母确为舅甥联姻,其母白陈氏为其父白季庚之姊陈白氏的女儿,这种婚姻关系在当时并不罕见,与其是否为胡化藩镇无关.(2)白居易曾与其早年情人湘灵有过一段实质上的婚姻关系,两人被迫分手可能是因为门第观念的束缚,早年情事对白居易诗歌创作有明显的影响.(3)白居易与杨氏夫人共生有五个子女,但仅女儿罗子长大成人,子女的早夭是白居易大量创作感伤诗与沉湎佛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2.
:针对我国当前文学批评界对西方文论绍介的过度张扬和昙花一现的弊病 ,文章认为 :这是批评主体思维方法的辩证、理性批判精神的欠缺所导致 ,因此 ,建构一个辩证的科学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尤为迫切 ,文章提出思辨性与民族文化底蕴是其两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3.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通过掌握文学经典的解释权而取得主导地位,其具体方式是颠覆原有经典、重新确认经典、文学经典重释、原有经典强化以及确立新时代经典,筒言之,通过共时态的文学经典建构与历时性的经典评价从而实现文学批评的经典化。由于文学经典的形成受他律性因素的支配,文学批评的经典化与非经典化范围总是处于流变之中,其流变的复杂过程呈现了建国前后文学批评观念的转型态势,也预示着建国后主流批评话语的建构方向。  相似文献   
134.
对大众媒介与"文学终结"问题作了具体分析,论述了"文学终结"的西方"哲学终结"背景,还论述了在与西方哲学和文论异趣的中国哲学和文论中,少有"哲学终结"与"文学终结"之类的命题。认为中国哲学与文论讲"生",并从纵的角度讲通变,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从横的角度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可以指导文学应对各种挑战与危机。  相似文献   
135.
詹姆逊的文学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阐释学,使他介入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分析,面对后工业社会"文化的扩张",他进而转向了对世界范围内后现代主义文化发展的关注,对后现代主义各阶段文化的特征做了极为具体的描述。  相似文献   
136.
齐泽克的后现代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之间,既存在着相同点,亦存在着不同点。我们可以分别从本体论的角度和方法论的角度对其进行比较研究。首先,在意识形态的本体论维度,齐泽克和马克思都为其意识形态理论论述设定了一个不可避免的二元对立的假说,即意识形态(虚假)与现实(真实)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但不同的是: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更偏重于从现实的意识形态属性出发来揭示实在的幻像属性,而马克思则更加偏重于从批判意识的虚假属性出发来凸显实践的首要性;其次,在意识形态的方法论维度,马克思强调的是具有实践唯物主义精神的实践批判和改造的维度,而齐泽克则强调的是具有伦理和审美色彩的“穿越”策略。  相似文献   
137.
周作人的文艺批评一直以来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是那么“传统”却又如此“现代”,因而分析周作人1927年以前的文艺批评及批评思想,尝试探求它既“传统”又“现代”的缘由就显得尤其必要。周作人的文艺批评可在较为外在的形式、韵味层面和较为内在的思想内容两个层面上考查。他的文艺批评在文体形式、语言韵味及审美情调上更多地汲取了传统的养分,而在批评的内容和思想上由于对“人”的发掘和关注而更多地体现了其现代特征。此时周作人的基本批评心理和态度是指向社会与人的“启蒙”,而且从启蒙的角度看周作人的观点至今都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38.
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的新时期,新创作的戏曲剧本有千部之多,然而最为人们欣赏的则是浸润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剧目,但许多剧作者在剧中无意识地宣扬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以川剧《潘金莲》为代表的"思想剧",改变了戏曲通俗文艺的性质,使戏曲严重脱离了最普通的百姓;许多剧目过分追求故事的奇异性,又不注意细节的真实,使得内容缺少生活的依据与内在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139.
儒家的艺术观在孙过庭的《书谱》里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继承。《书谱》的书法理想是"中和美",即提倡书法中"情"与"法"、"骨力"与"妍媚"等的和谐统一。《书谱》对书法的人格主义批评也受儒家艺术观的影响。此外,《书谱》"质以代兴"、"异质同妍"的书法风格观也来自儒家美学。  相似文献   
140.
西方一直以来存在着一种文化悲观主义论调,自启蒙运动以来这种论调便日益风行,尤其是到了20世纪后,更是成为西方文明的主流观点。自斯宾格勒发表他的《西方的没落》以来,文化悲观主义便成为风行的通则而不再是罕见的例外。有些西方学者甚至认为,一开始创造西方的一词就是用以描述一个摇摇欲坠的欧洲文明,在他们看来,欧洲文明就像天边落日的余晖一样,是注定要消失的。在西方高度文明的今天,为什么文明悲观主义会如此盛行?文明悲观主义是如何发展而来的?本文主要是针对西方文明悲观主义的形成和演变作了简单的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