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2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74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6 毫秒
21.
清代咸同年间爆发的滇东南回民反对清政府的抗暴自卫斗争,具有维护民族生存自立的性质,与滇西杜文秀领导的各族反清大起义不同,故对其领导人马德新、马如龙不能以简单的投降、叛徒论之,而应给予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2.
八股文导源于宋代而盛行于明清,在明清两代,八股文是读书人猎取功名的唯一手段,八股文禁锢着读书人的思想。《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是一个本性善良、豪侠仗义之人。他虽然二十多年科场不利,但仍然将举业作为他人生唯一的目标。他是八股科举制度的虔诚信徒,他真诚地捍卫举业,最终成为八股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23.
1938-1939年间,第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候选拉木登珠被迫滞留西宁,学界多以此事为青海省政府主席马步芳牟取私利向西藏噶厦政府勒索钱财所为。但是,相关档案资料显示,此事经历了性质不同的两个阶段:前期中央政府利用在青海觅得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候选之机,通过阻留拉木登珠与西藏噶厦政府进行政治交涉,目的在于改善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客观上为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创造了有利条件;后期马步芳违抗中央命令,扣留拉木登珠,企图借机控制西藏。在其政治阴谋失败后,又对西藏噶厦政府实施敲诈勒索。这一事件反映了民国政府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维护中央政府对西藏主权所做的努力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无序状态。  相似文献   
24.
侯马盟书的内容反映了春秋末年宗族解体的事实,而宗族的解体则是当时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宗法制的周人传统在战乱频仍中逐渐走向消亡。当然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宗族的解体并不是突然分崩离析,盟书仍然强调效忠“宗主”,还提到“宗人兄弟”,说明这个时期宗族的外壳还在,只是它的本质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正是春秋末年社会结构演变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25.
马超是蜀汉前期的重要将领,《三国志》记载他曾"督临沮",其都督地位于荆州南郡的临沮县,而《华阳国志》中记载的"北督临沮"位置则应是在雍州武都郡的沮县,蜀汉政权之所以改变马超的督区,首先是为了扼守北通汉中的军事要道——阳平关,其次是能够保障供给,从而实现攻略曹魏陇右地区的战略计划,最后还可以缓解蜀汉内部矛盾,平衡政权中复杂的政治局面。  相似文献   
26.
元初南方正一派道士诗人马臻,其诗在元道流诗人中成就颇高,但生平正史无传,后人述及,或含混不清,或失检误判,或有舛史实,作者就其生卒年、青少年经历、壮游西京、晚年生活四个问题作出考辨.  相似文献   
27.
在司马迁看来 ,社会历史是在主要由物质财富要素构成的“俗”的力量支配下不断变化发展的 ,具有自身的内在规律 ;最好的社会经济政策就是顺应社会经济自身的规律 ,做到“善者因之”。由于财富是社会道德的基础 ,致富符合人性需要 ,因而财富在司马迁那里具有根本性的重要作用 ,礼仪应当符合人们追求财富的本性  相似文献   
28.
《马氏文通》有着自觉的修辞意识,不但在论述汉语语法现象时往往结合修辞进行,而且在句法修辞、语音修辞、辞格和语体风格诸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9.
研究三峡民歌中的女性情结,特别是情歌的“姐儿中心”现象可以发现,不是三峡民歌占据女性情结,而是女性情结占据三峡民歌。“姐儿”阿妮玛是原始意象,她象征着女神崇拜。与“姐儿”相关的是“幺姑”阿妮玛和“郎”———阿妮姆斯,也都被女性情结所规定。本文对哭嫁歌也进行了独特的心理阐释,认为哭嫁是哭出一个母亲来,象征女性的节日,而哭嫁歌就成了女性———母亲的绝唱。  相似文献   
30.
享有“北蔡南马”称誉的马君武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在担任广西大学等大学校长期间,创造性学习借鉴欧洲现代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并在中国发扬光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办学风格,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