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7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6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614篇
理论方法论   99篇
综合类   2401篇
社会学   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275篇
  2011年   372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231篇
  2008年   232篇
  2007年   243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呼唤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实践活动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通过多种途径,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生活的结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遵循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先进性和广泛性、基本理论和社会现实、内容深透性和形式有效性、学术研究和普及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2.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研究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毛泽东同志为建设、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3.
目前,人类的发展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阶段,我国学者在依据现实生态环境的基础和对新式生态文明的 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展开了研究。以“绿色发展观”为题名在中国知网检索2002—2016 年间的相关研究文献,可获 得有效文献12 篇,由内外变量所衍生出不同时代的不同现实基础与方针变化,进而找出统筹兼顾的道路——人文与生态的和 谐统一。今后我国学者应着力于绿色发展观的更深领域,扬弃工业文明,并将生态文明彻底融入社会建设中去,使之协调发 展。 关键  相似文献   
104.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建设生态文明战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内涵,呈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过程性特征,凸显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05.
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中国法学的全局--再论人本法律观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人本法律观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是法律的本源”、“人是法律的依归”、“人是法律的主体”、“人是法律的目的”等是人本法律观立论的依据。人本法律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理念,把“尊重人格、合乎人性、保障人权”贯彻到法治的全过程,是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本的法律观。  相似文献   
106.
马克思主义对“主体性原则”进行了实践的批判,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客观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后现代主义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主体本位性”进行了批判或“解构”,提倡“主体间性”,主张人与自然应保持一种平等与和谐的关系。尽管它们是不同的流派或思潮,思想理论有本质的差异,但就人与自然和谐圆通、共同发展方面而言,它们有其相通之处。可谓不同期而相遇。  相似文献   
107.
詹姆逊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及其对后现代文化特征的分析和阐明是深刻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詹姆逊对于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和批判,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乃至对整个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特别是文化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8.
刘锋 《南都学坛》2014,(3):84-8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答"中国问题",创造新理论。1978—1992年中国曾两次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困境,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和新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这主要是强烈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对待理论,善于总结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9.
当前我们探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关系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统一性,强化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我认同及其时代更新,克服由于时代特征的深刻变化和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由于重大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所引发的思想混乱、思想偏执和思想认同危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两者"坚持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尤其重视两者在精神实质上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高度自觉的一贯追求和富有时代内容的自我理解,而且具有深刻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历史底蕴,对于指导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0.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界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探析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因指标体系,它主要包括理论感染因素、主体源动因素、主体能动因素、外部推动因素,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