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80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307篇
社会学   170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41.

In 1999, the first Spanish woman bullfighter, Cristina Sanchez, retired after performing as a full-fledged torero for only three years. In this article, I examine the circumstances of her success and of the curtailment of her short career as a case study in how an emergent feminine identity can be created and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conscious actions of a woman in the public sphere. Through an analysis of ethnographic and media materials, I will demonstrate how in this context of changing Spanish gender Cristina Sanchez's career and retirement made the Spanish gender debate public and explicit through a performative and media manifestation of women's agency. This work is based on ethnographic fieldwork in Spain from 1992-1994, media analysis, and a series of return visits since that time.  相似文献   
442.

In this study of symbolic power relations in a transnational merger, we suggest that the popular media can provide a significant arena for (re)constructing national identities and power in this kind of dramatic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are an under-utilized source of empirical data in research studies. Focusing on the press coverage of a recent Swedish-Finnish merger, we specify and illustrate a particular feature of discursive (re)construction of asymmetric power relations; superior (Swedish) and inferior (Finnish) national identities, which, we argue, are embedded in the history of colonization and domination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The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study lead us to suggest that a lens taken from post-colonial theory is particularly useful in understanding the wider symbolic power implications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相似文献   
443.
《人民日报》近30年来关于少数民族的报道总体数量偏少,侧重于告知信息。《人民日报》通过“中立”为主的立场,重点关注少数民族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内容,尤其是生产方式方面的报道。在报道中多采用事实叙述的方式,采用肯定成就、民族团结、样板号召等策略,使得少数民族在报道中总体呈现出开放发展的形象。  相似文献   
444.
媒介越位是指媒介越过了自己的专业分工,而承担其他专业职责的现象。在当今的新闻实践中,媒介越位成了案件的"审判者"、新闻事件的"局中人",成了"官员"与"批评家"。这是由于社会的过分依赖性使媒介的作用、权力和地位无限放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的不完善助长了媒介的不良习气;媒介的定位不清晰削弱了人们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媒介越位阻碍了社会民主进程,并造成传媒本身的腐化,因此必须加强媒介监管:进一步加强新闻立法;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进一步加强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445.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自组织网络群舆论引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社会思潮、社会矛盾、社会热点等问题和新媒体现代传播方式聚集交融,形成的高校自组织网络群舆论对大学生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个性心理、政治倾向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自组织网络群舆论的主体、客体和介体特点,积极探索高校自组织网络群体舆论引导机制,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46.
家庭沟通模式对青少年品牌态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消费者社会化理论,本文探讨在家庭沟通模式、同龄群体沟通和媒体接触三个社会化因素同时作用的情况下,家庭沟通模式对青少年品牌态度的影响.根据沟通导向的维度水平的高低不同,将家庭沟通分为四个沟通类型:概念型、交互型、保护型和放任型.实证研究以中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利用协方差和多元方差进行分析,数据结果表明:(1)中国家庭沟通模式呈现交互主导型沟通特征;(2)多元型家庭沟通的青少年在媒体接触上高于其它家庭沟通模式,多元型家庭沟通的青少年高于其它家庭沟通模式的同伴接触;(3)不同家庭沟通模式的青少年在对表达性消费一品牌象征属性的态度方面表现无差异.同龄群体沟通和媒体接触量则直接对之起作用.  相似文献   
447.
欧阳友权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所著《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一书,对新媒体时代的各种文艺现象进行了极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充盈着对数字化语境中文艺转型的反思和洞见,视野宏阔,学理深刻,对于网络时代文艺研究的发展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48.
九叶诗人穆旦、陈敬容、郑敏等人新时期的诗歌创作,不仅坚持早期的艺术理想,而且还深化和发展了自己的艺术探索和艺术风格,老诗人归来的歌唱丰富了新时期的诗坛,迎来了艺术生命的"第二个童年与海".  相似文献   
449.
国家政权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锡奎 《文史哲》2002,(6):37-38
2 0 0 2年 5月 31日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的重要思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的提出 ,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创新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意义重大。如何理解政治文明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理论学术热点。本刊特约请我国政治学界的几位有关专家 ,就政治文明的相关问题展开笔谈 ,相信这组笔谈 ,对于人们更加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研讨 ,当会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50.
意识形态具有极端重要性,网络意识形态是其重要组成。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呈现出多元的交互性、传播的流变性以及斗争的复杂性等特征。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面临话语权易被消解和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共同体建设不足的双重风险。因此,需要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资本监管和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多维度巩固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同时还应明确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共同体的思想内核,依托大数据技术,积极开展好共同体的启蒙工作,弥补新时代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共同体建设的不足,增强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